□舒东旭(湖南大学)
7月20日,央视财经报道,山西稷山县政府在多个村庄投入230余万元新建的23座高标准公厕,挂上了“铁将军”——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公用设施完善却只在领导视察或村内活动时开放,平日村民仍被迫使用百米外“刺鼻异味扑面而来”的露天旱厕。当记者追问时,村委会工作人员却说:“平时关闭厕所是为了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甚至要求记者“要使用请自己负责清洁”。
这种“建而不用”的现象不是孤例,早在2019年,央视就揭露农村新厕沦为“样子货”的现象。如今稷山县多个村庄又再现新厕闲置、旱厕照用的困局,足见形式主义顽疾未除,但即便如此,还披上了“示范村建设”的新外衣。此怪象背后,是惠民工程误入“迎检道具”的误区。
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与2022年七部门《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均明确要求“落实管护责任”“确保用得上、常受益”。现实是,稷山县的示范村吉家庄在公众号宣传视频中展示“大门敞开的公厕”,记者三次暗访都只见“铁将军”把门。面对质疑,县农业农村局声称“厕所一定开放”,村委会电话承诺“已打开”,但镜头下的大门始终紧锁。这种“镜头前开门、镜头后上锁”的表演,足见基层治理中存在一些欺上瞒下的形式主义痼疾。
“我们辛辛苦苦建了新厕所,结果只能看不能用”,此举造成财政资金和民众信任的双重流失。每座公厕平均造价超10万元,却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以“村民素质低”为由拒绝开锁,将“担心维护费用”作为闲置借口,以这样的话术推脱责任,基层治理者是否已经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们宁愿让公共设施蒙尘,也不愿解决管理难题。
万幸我们能看到很多优秀的治理案例,河南栾川县以差异化改造破题:中心镇纳管处理污水,毗邻村共建处理站,偏远户配三格化粪池,全县户厕普及率已达100%;湖北团风县则设立3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推行“四有五无六净”标准,对照明、供水等细节逐一整改。事实证明,“好看”固然重要,但“能用、好用”才是硬道理。
改变之道,首在斩断形式主义的“铁锁”。“厕所革命”,本质不在瓷砖是否光洁,而在是否让每个普通农民不必奔向百米外的旱厕。小厕所,大民生。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答卷上,百姓的获得感远比领导的满意度更有分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舒东旭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