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星访谈”²º²⁵丨陈依灵:怀揣赤子之心,我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
2025-07-31 18:58:59 字号:

“星访谈”²º²⁵丨陈依灵:怀揣赤子之心,我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

编者按:“青”出于蓝,“椒”傲拔节。为促进全媒体时代的评论写作,创新话语表达,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红辣椒评论栏目特邀第10届“评论之星”获奖大学生作者参与访谈,分享评论写作的心得体会,畅谈“时评之道”。

微信图片_20250723112349.jpg

陈依灵,湖南师范大学学生,红网第10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获奖作者。

3名初中生杀害同学并毁尸:未成年身份不应是“护身符”》这篇评论,于我而言,意义非凡。这是我人生中创作的第一篇新闻评论,是我的初作。能够凭借这篇文章获得红网第10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二等奖,荣幸之至。

2024年3月14日下午,我第一次关注到了3名初中生杀害同学并毁尸案件的新闻。愤怒、痛心、震惊、失望、荒谬……随着对各方信息的深入了解,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漫过我的思绪。

这不仅仅是一起案件,它是未成年人犯罪量刑议题上又一次血淋淋的注脚,是法律与道德边界上激烈碰撞的火花。我翻阅着过往类似案例的报道,每一次点击,都像是在揭开一道道未愈的伤疤,每一行文字,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破碎家庭的哀歌,以及社会对于公正与救赎的深切呼唤。

一直以来,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都是一个复杂、敏感的话题。从未满16周岁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到满14周岁且情节恶劣的也追究刑事责任,再到如今刑责年龄下调至12周岁(仅适用于特定情形)每一次调整,都是对公平正义不懈追求的体现,也是对那些无知却致命的恶行的有力回应。 “未成年”不应成为万能护身符,“他还是个孩子”不能推脱全部罪责。

于是,我想了一个晚上,键盘也“噼里啪啦”地响了一个晚上,完成了评论的初稿。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小龙教授常常在他的课堂上鼓励我们多关注社会热点、多思考、多写评论,于是我把初稿发给他,寻求指导意见。张小龙教授很快提出顾虑:“从法律角度去评论,不知道编辑会不会接受。如果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角度,可能会容易接受一些。”

作为新闻学子,我深知如今媒体行业的严谨,有些话题需要更谨慎地表达。但作为学生,我想多保留一点真心,多保留一点理想主义,多发出一点声音。教授提出顾虑时,有一刻我埋怨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些话题”,但内心深处,另一个声音更加坚定:“有些话,总得有人说。”

我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不是要砸碎什么,而是砸开一个裂缝,让阳光照射进来。庆幸的是,世界给予了我回应,编辑老师发表了我的稿件,让这份声音被更多人听见。更让人欣慰的是,几个月后,案件嫌疑人也得到了应有的判决。

当然,这则小小的新闻评论,与最后案件的判决并无直接联系。但我相信,我们都是这世界的一份子,哪怕只是影响到了一小部分读者,那世界的总和也是有所变化的。正是因为不断有人表达,不断有人发声,社会的观念才不断迭代更新着。

亲爱的朋友们,希望我们永远有勇气站出来,敢说、敢写、敢做。我们也相信,在每一份脚踏实地的努力中,我们的世界会成为理想中的模样。

来源:红网

作者:陈依灵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