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意一
在这个七月,当足球的热浪随着“苏超”的激情赛事席卷江苏大地,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成为了绿茵场上欢呼与呐喊的汇聚地,还迎来了一场思想交锋、观点碰撞的评论盛宴。
7月12日上午,“好评中国・苏州行”暨第20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在苏州举行。60余位与会者跨越地域与职业边界——有国内评论界的知名人士,有高校新闻院系的专家学者,有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的获奖学子,也有深耕评论写作的一线作者,他们因对评论的共同热爱,齐聚在这座兼具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的城市。这份凝聚力,也源于红网“红辣椒评论”频道24年的坚守与生长。
7月12日上午,“好评中国·苏州行”暨第20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在苏州举行。(苏清 摄)
自2001年频道开设以来,从最初的佳作评选,到定期举办研讨会,再到创新推出“青椒评论”育新人计划,“红辣椒评论”始终带着对真理的执着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孕育着青春思维和未来力量。而历经10年的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更成为连接学界与业界的桥梁,让无数怀揣新闻理想的青年在此崭露头角。这种“红”与“青”的交融,让“红辣椒评论”成为培养评论人才的重要基地,也让这场研讨会成了评论人找到职业认同、产生精神共鸣的舞台。
“好评中国·苏州行”暨第20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现场。
本届时评研讨会的思想火花,并非凭空迸发,它扎根于前期扎实的实践土壤中。青年学子们笔耕不辍的写作与比拼,为研讨奠定了鲜活的案例基础;“红辣椒评论”日常的创作与交流,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是有这样的积淀,让理论与实践得以在此深度对话。
“好评中国·苏州行”暨第20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嘉宾发言。
上午8时30分,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正式开始。围绕全媒体时代评论的核心议题,与会嘉宾分四个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一是筑牢育人根基,在技术浪潮中锚定评论人才培养方向。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赵振宇结合多年实践谈到,评论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需打通高校与媒体的壁垒,让学生在真实的舆论场中提高新闻报道的发现力与策划力,练出真正的“新闻人味道”。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江分析了大学生评论能力培养的逻辑,认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分阶段逐步培养,并指出“走出教科书的说教,引导学生自我建构好评论的基本标准。”面对AI技术的冲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仲英青年学者翁之颢提到,AI虽提升了写作效率,但高校更需强化学生的“不可替代性”,比如批判性思维、人文关怀与对社会的深刻洞察,让评论教学在技术浪潮中守住“育人”初心。
“好评中国·苏州行”暨第20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嘉宾发言。
二是穿透表象肌理,让评论观点直抵本质内核。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泓认为,评论不是简单的情绪表达,而是通过层层剖析,揭开事件表象下的本质逻辑。他以多个案例说明,真正有力量的评论,能让读者在复杂事件中看清因果,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跃升。红辣椒评论资深评论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徐林生分享了切入热点话题的方法,他提出“准、新、深”三点,即切入话题时需击中靶心、言人所未言、观点价值最大化,这样才能让评论在信息洪流中“立得住、传得开”。
“好评中国·苏州行”暨第20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嘉宾发言。
三是突破文本边界,探索全媒体时代评论的多元延伸。谈到评论转型探索,《新京报》编委、评论部主编于德清提出,“从评论转型办智库,也是一种顺理成章的现实路径。”并且他认为,媒体评论可以突破“即时发声”的局限,向“深度研究”转型。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传媒茶话会”创始人刘灿国针对“泛评论”时代信息过载的现象,指出媒体需以“专业壁垒”破局,强化评论的独家视角、深度分析、创新形式与人才队伍的建设,让评论从“众声喧哗”中凸显权威性。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苏蕾则关注到评论形态的创新,她认为视频评论需平衡“视觉冲击”与“思想深度”,通过镜头语言、现场采访与观点表达的融合,让评论从“可读”走向“可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好评中国·苏州行”暨第20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嘉宾发言。
四是直面技术与平台变革,坚守评论的思想与价值底色。政邦智库理事长、凤凰网“政能亮”总编辑高明勇通过对评论的标准、逻辑、价值的系统研究,为评论写作与教学提供方法论支撑,并提出从“点评语”到“评价学”,所有努力都是为了重建批评之道。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对生成式AI应用于评论写作的伦理提出思考,“当AI代劳评论写作,评论作者的智慧价值何在?”并指出评论作者应守住“人机协同”的边界,让技术服务于思想表达而非替代思想。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仕生从历届红网评论之星选拔赛中发现,大学生评论选题常存在“盲目追热点”“论据单薄”等问题,平台需通过针对性指导,帮助青年作者构建“观点明确、论据扎实、逻辑清晰”的评论框架,让青涩的思考成长为成熟的表达。
“好评中国·苏州行”暨第20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现场。
这场研讨会,不仅仅是嘉宾们的主场,台下的听众也积极参与其中。有听众打趣说道:“在全媒体时代,评论要像‘苏超’比赛中的快攻,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及时发声。”这种共鸣,源于所有与会者对评论的共同热爱。
回望过去,不禁好奇,时评研讨会为何能坚守20届?其在于“红辣椒评论”构建的可持续生态——以“服务至上”搭建成长平台,以“专业至上”筑牢品质根基。
在“服务”维度,“红辣椒评论”以赛事为媒,构建了贯穿全年的评论培育体系:从“青椒评论”发掘青年声音,到“评论之星”选拔赛提供竞技舞台,再到时评研讨会搭建交流桥梁,形成“写作—点评—奖励—研讨”的闭环。这里既是新人的“训练营”,也是高手的“竞技场”:资深评委逐篇点评作品,在线互动答疑;优秀作者获得表彰与展示机会;研讨会则聚焦前沿话题,让经验得以沉淀、思想得以碰撞。这种全链条服务,让每一位热爱评论的人都能找到成长的路径。
在“专业”维度,“红辣椒评论”始终邀约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一线媒体评论主编、资深评论作者齐聚一堂,他们的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让活动始终保持专业质感。这种对“专业”的坚守,让红辣椒评论成长为国内评论界的标杆平台。
从“红辣椒”的辛到“青椒”的香,这方平台始终是思想的炼金炉,无数带着锋芒的洞察在此淬炼,无数饱含热忱的思考在此沉淀。正是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以真知灼见为基,评论作者以笔为犁深耕时代,青年学子以锐气为刃剖解现实,才让“红辣椒评论”从破土的幼苗,长成荫蔽思想原野的参天树。未来,红辣椒评论仍将是那束不灭的光,让观点在此碰撞,让思想在此生长,让更多人以评聚力,向着更清澈的真理、更笃定的时代,逐光而行。
来源:红网
作者:李意一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