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北大的新闻也是新闻”藏着多少傲慢与偏见?
2025-07-25 20:40:39 字号:

“北大的新闻也是新闻”藏着多少傲慢与偏见?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近日,何枝纯以湖南省历史类前20名的优异成绩选择北大新闻学的消息引发热议。“既然我选择了新闻学,我就要接受它的好与坏。我要去克服一些东西,相信也能收获一些东西。”据潇湘晨报报道,长沙女生何枝纯查询到自己已被北京大学新闻学录取,这是她填报的第一专业选择。

对此,有网友调侃“北大的新闻也是新闻”,实则暴露了社会对人文社科专业的隐性歧视。这种偏见并非个例,从“同济的土木也是土木”到对哲学、历史等学科的轻视,折射出了当代社会在专业选择上的集体焦虑与认知偏差。

在就业压力与收入导向的驱动下,社会对专业的评价逐渐简化为“冷门”与“热门”的二元对立。土木工程因行业波动被唱衰,新闻学因新媒体的冲击而被质疑,类似观点将专业价值直接挂钩短期就业数据,却忽视了学科本身的多元意义。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即便是顶尖学府的优势学科,一旦遭遇行业波动,就即刻会被打入“冷宫”。这种功利性评价,本质上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将“育人”降维成了“谋生工具”的培养。

反观何枝纯的选择,恰恰是对功利潮流的反叛。她清晰认知自己的文科特长,从校团委实践到新闻书籍的阅读,逐步确立了“与人连接、关心社会”的职业理想。她的故事说明,真正的专业认可应源于内在驱动:新闻学的意义在于传递真相、促进沟通,而非仅凭“技术壁垒”论高低。正如她所言,“记者是对更多人、更多事的关心”,这种人文情怀恰恰是功利视角下最易被忽略的价值。

从“同济的土木”到“北大的新闻”,争议的核心在于社会对“成功”定义的狭隘化。若教育仅以就业率为标尺,哲学、历史等基础学科将无立足之地;若专业价值仅由市场定价,人类的精神家园必将荒芜。何枝纯的老师们评价她“值得一切美好”,正是因为她在功利洪流中坚守了自我的清醒与温度。

当然,专业选择以“就业优先”为导向,也是无可厚非。但“北大的新闻学”对何枝纯来说真是“下下签”吗?答案显然不是。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集体无意识下,何枝纯没有被名校光环或社会期待所绑架,而是清醒地选择与自身特质匹配的发展路径。这种基于能力适配的选择,远比盲目追逐“热门专业”更具战略眼光——毕竟,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尖,永远比在不适配的领域勉强生存更有竞争力。

其次,批评者们常忽略北大平台的独特价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名校提供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稀缺的发展机会和校友资源。数据显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在传媒、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就业竞争力位居前列。选择北大新闻学,实际上是通过顶尖平台获取“通才培养+专长发展”的双重优势,这种选择策略远比单纯追求所谓“高壁垒专业”更为明智。

在北大新闻学与同济土木的“梗”背后,我们需要的不是跟风嘲讽,而是对个体选择的尊重与对学科价值的重新审视。同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选择所谓的“冷门”,而是盲目追随所谓的“热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