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建洋(长沙理工大学)
据大河报报道,近日,上海市金泽镇2025年劳务派遣制环卫保洁人员招聘公告引发网友关注。公告中提到,此次招聘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成绩占总分的40%,面试成绩占总分的60%。有网友好奇:“招环卫工竟然需要笔试?考他们什么呢?”负责此次招聘的工作人员称,“笔试+面试”的招录方式已延续多年,考题难度符合考生的年龄段和文化层次。
当招聘流程与职业身份产生“错位”时,也不免激起了网络上“化学反应”般的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城市精细化治理进步的象征,质疑者则担忧招录流程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枷锁。
当人们谈到城市治理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聚焦到高楼大厦、交通网络、绿化设施等宏观层面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忽略在道路上扫除垃圾尘埃、在清晨开清运车回收垃圾的清洁工们。但正是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构成了城市日常治理系统中“血液循环”里的“白细胞”。城市角落的清理阻断病菌滋生、垃圾桶定时消毒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他们的作业质量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最贴近的公共卫生安全。
然而,舆论场上争议的起因在于,当无需技能和学历、只需“出力”的环卫工作与看重学识的笔试相联系时,对认知惯性造成的冲击。有网友质疑,一位30多岁的环卫工求职者,花几天时间熟悉背诵公共基础知识,就能比有20年经验的老手更胜任工作吗?在质疑声中,金泽镇工作人员回应称,“我们不会拿公务员考试题目给他们考,就目前分数来看,没有人考得很低,他们的成绩能够体现考题难度合适。”
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适当提高招聘门槛其实更符合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需求。试想,当环卫工会操作智能化的清洁设备、熟悉垃圾分类识别系统时,实际上能更有效地维护市民的公共卫生利益。
当所谓“体面工作”的招聘流程下沉到环卫岗位时,更应该改变的是隐藏在认知惯性背后的“职业标签化”偏见,即认为体力劳动就应该“低门槛”。当然,相关部门在提高招聘门槛的同时也应当提高环卫工的待遇,当待遇上涨与职业晋升、社会尊重同步提升时,相信今后类似的质疑也会自然消解。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 聂建洋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