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菁菁(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据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广东一女子在影院熄灯前入场,竟发现座椅靠背布满白色虫卵。视频画面显示,多个座椅的皮质靠背上布满疑似虫卵的白色小点。引发公众对影院等公共环境卫生状况的担忧。
一把布满异物的座椅,撕开的是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漏洞。电影院作为人流密集的娱乐场所,座椅清洁本应是基础服务的“标配”——无论是散场后的即时清理,还是定期深度消杀,都是商家保障消费者体验的基本责任。但从视频来看,这些白色异物显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这背后要么是清洁流程流于形式,要么是为压缩成本删减了必要的卫生工序。当“看电影”变成“猜异物”,损害的不仅是观影心情,更是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不造成过大伤害”不该成为商家免责的借口。医生建议“随身携带消毒湿巾”,固然是对消费者的实用提醒,但这更像一种无奈的妥协——公共空间的卫生防护,本不该转嫁为消费者的“额外功课”。试想,若影院能严格执行“一客一清洁”,若行业有明确的卫生标准细则,消费者何需自带消毒用品?把“基础责任”变成“个人防护”,本质是商家在公共服务责任上的“隐身”。
此类事件频发,也折射出监管环节的“模糊地带”。目前,公共场所卫生多依赖商家自律,即便有相关标准,执行中也常因“检查频率低”“处罚力度轻”而形同虚设。从影院座椅到商场母婴室,从健身房器械到共享按摩椅,公共设施的卫生状况屡屡引发吐槽,根源就在于“违法成本低、合规成本高”的失衡。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清洁成为潜规则,最终买单的必然是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感。
让公共空间回归“安心标准”,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对商家而言,与其在营销上花心思,不如筑牢卫生防线——透明化清洁流程、公示消毒记录,让消费者看得见“干净”;对监管部门来说,需用“定期检查+突击抽查”打破侥幸,对卫生不达标者依法重罚,让“底线思维”成为行业共识;而消费者的“较真”同样重要,遇到卫生问题及时投诉举报,既是维护自身权益,也是在倒逼行业改进。
一把座椅上的“虫卵”,看似小事,实则是公共服务品质的试金石。当我们走进影院,期待的不仅是精彩剧情,更是对“安全舒适”的基本承诺。毕竟,公共空间的温度,从来不只体现在装修的精致上,更藏在每一处被认真清洁的细节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何菁菁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