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奚伟(重庆大学)
7月30日,爱康集团创始人张黎一句“别指望几百块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引发争议,将体检话题推至风口浪尖。虽然爱康集团随后澄清称言论被断章取义,强调体检不同于看病,但公众真正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花了钱做体检,到底能查出什么?尤其当张女士十年体检未检出肾癌被曝光,更让疑虑加深。这提醒我们,体检价格高低不能成为机构推诿责任的借口。体检的价值不应被低价套餐所弱化,责任更不应被成本所压缩稀释。
体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初步的健康筛查,通过检测结果中的异常指标发现疾病线索,服务于后续专科医生的诊断。爱康集团在声明中试图区分“体检”与“看病”的边界:体检重在预防筛查;看病则需深度检查,费用高且针对性强。这本身没错。然而问题在于,爱康集团在营销中常常打出“精准筛查”“健康护航”等旗号,无形中抬高了消费者对体检能发现重大疾病的期望。可一旦出现问题,其又立刻退守“体检不等于诊断”的说辞。这种前后不一,直接导致了用户期望的严重错位。张女士的遭遇并非苛求体检查出所有癌症,而是质疑十年间为何连肾部的明显异常都未有效提示风险?爱康以“肾癌无特异性标志物”为由解释,难以服众。公众的诉求其实很清晰,并非奢望几百元套餐查处百病,而是希望明确知道“这个价格的体检,具体能查什么、查不了什么”,并确保承诺的项目被认真执行到位。
爱康事件的关键争议在于,机构是否因套餐价格低而降低了服务标准。若价格决定检出能力,那机构为何销售低价套餐?又该如何保证其专业性?爱康集团在声明中承诺“绝不因金额不高而松懈服务”,强调“无论套餐金额,均提供专业严谨的健康管理”。但张女士的案例恰恰暴露了其行为与承诺的背离——报告中对“右肾钙化灶”仅含糊建议“定期复查”,未明确风险等级,极易让患者误判为无关紧要。这种敷衍,是责任的缺失。
价格与责任的错位,暴露出行业的问题缺陷。体检机构常以低价套餐吸引客户,但因成本压缩导致操作流水化、设备校准不足,增加了漏检风险。价格,可以定义服务项目的多少,但绝不能定义责任底线的高低。机构完全可以根据经费设定检查项目,钱少就少做几项,但选定的每一项,都必须保质保量完成、结果清晰呈现。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无论套餐价格高低,机构都有义务确保报告准确、风险提示明确易懂。如果因低价就降低执行标准或模糊风险提示,实质上就是将商业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的健康,违背了医疗伦理,同样是责任的丧失。
若要重建信任,需从透明化入手。首先,体检机构必须清晰告知每个套餐的检测范围、优势与局限性,让消费者知情选择,避免营销误导。其次,要提升报告可读性。机构应使报告尽量通俗化、标准化。如张女士事件中,针对“右肾钙化灶”,报告需标注风险等级,并给出具体的复查建议和时间表,避免模糊用语。最后,应引入第三方监督。邀请专家复盘落实争议案例,评估提示是否到位,以公开透明恢复信任。否则,即使爱康即便爱康公司在个案官司中获胜,透支的也是整个社会的信赖。体检的责任边界,必须清晰,且绝不能由价格来划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高奚伟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