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乔
记者从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相关部门了解到,近日关于“23名死亡人员领高龄津贴”一事引发广泛关注。目前,怀仁市纪委监委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怀仁市民政局已全部追回超期领取的高龄津贴20100元。(7月6日 央视新闻)
高龄津贴,顾名思义,就是政府向符合规定的老年人发放的、用于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津贴。这是真金白银的惠民好政策,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实践。但是,领取高龄津贴,符合领取标准的老人健在是最根本的前提,已故便不再发放津贴,也是最基本的常识。
一般情况下,高龄津贴由村(社区)负责宣传、申请、变更等工作。申请时,考虑到群众利益和情绪,往往跑得勤、办得快,政策落地,群众满意,皆大欢喜。但是在监管上,却“打了马虎眼”。如果群众不主动告知,加上干部慢作为、不作为,就容易造成“已故人员领取津贴”的现象。出现这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基层干部监管失责所致,而这样的问题,其实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实际上,在一些地区,通过采取部门联动、数据比对、实地核查等方式,实现了高龄补贴“免申即享”,老人不用跑腿、不用填表,补贴自动到账。依托信息化手段,给群众申领提供了极大便利,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强化了政策落地的精准性。也是依托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不少地区在监管上精准发力。但是,数据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当高龄老人去世的信息没有被录入系统平台时,数据监管就成了盲点。
线上看动态,线下也需查实情。一方面,有助于掌握津贴是否发放到位;另一方面,可核查领取对象是否健在。在走访核查的过程中,更有利于收集群众诉求、解决实际困难、增进干群关系。“已故人员领取高龄津贴”,既存在信息上的滞后,也反映出核查上的漏洞。如果每月发放前详细核实一遍,也不至于出现这样的“失误”,这暴露出个别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的现状。其实,监管并非难事,只需要基层干部多去走一走、看一看,便能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对于外出未在家的老人,也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取得联系。难就难在不担当、不作为、不善为。因此,这样的“失误”不该有。
好的政策就要发挥好的效果。涉及群众的津补贴,关系政策落地见效,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这就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厚植民本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把稳原则标准,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保障民生,把群众的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丁乔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