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北大毕业生转行当演员,不是浪费是选择
2025-07-08 17:21:08 字号:

北大毕业生转行当演员,不是浪费是选择

□书军

连日来,“北大毕业生转行当演员”等相关词条频频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而词条中的当事人曾霜旖随之成为舆论焦点。7月6日,大皖新闻记者对话演员曾霜旖。她告诉记者,母亲对于自己的转行一直很支持。对于近日受到的关注,她直呼:“受宠若惊。”曾霜旖说,无论是读书还是演戏,都要投入100%的专注,未来想去参加演技类综艺。

一边是国内顶尖高校的光环,一边是看似不稳定、难以“回报教育投入”的职业选择,这样的反差,自然让公众产生强烈讨论。但问题是,为什么这种选择会引发非议?是社会对名校毕业生的职业路径有“预设”,还是公众对演艺行业仍有偏见?

在很多人眼里,北大毕业生似乎天然该去体制内、名企等“高价值”领域,代表着一种“标准成功”。因此,一旦选择了与主流轨迹不同的道路,就容易被视作“辜负了资源”。

但事实是,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通往稳定岗位的“敲门砖”,更是塑造独立人格、拓展人生可能性的过程。从北大毕业再选择演艺行业,不是学历的“降维”,而是人生的主动重构。

更何况,演艺行业本身并非“低端工作”,对专业能力、情绪表达、抗压韧性等都有极高要求。不少名校毕业生在这一领域如鱼得水,也正是凭借自身积淀与视野,创造出了令人尊敬的成绩。

公众在热议的同时,也应反思一种潜在的“路径焦虑”——即认为只有某条固定的路才是“正道”。可现实越来越告诉我们,多元才是趋势,个体不必为别人的期待活着。

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从“海归卖猪肉”到“名校生做up主”,这些曾被贴上“反常”标签的故事,最后大多证明了:选择适合自己的,远比迎合外界看法重要得多。

一方面,社会应给予年轻人更多的理解与空间。他们不是谁的“模板”,而是独立的个体,有权为热爱下注。另一方面,媒体在呈现这类新闻时也应避免制造“学历落差感”,减少“反差炒作”的叙述方式。

说到底,北大毕业生转行做演员,不是“跌落神坛”,更不是“浪费教育”。那是她用知识做出的选择,是一场对热爱的主动奔赴。期待这样的选择,被更多人理解,也被时代善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书军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