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贺(伊犁师范大学)
近日,湖南一学生小凯(化名)因迷恋玩手机,高考物理类考了575分,被父母扫地出门,换了家里大门密码,断了生活来源。该学生在采访中表示,“我会羡慕别人的父母,我父母非常的封建传统,会用极端方式逼我就范。”(7月8日 风芒新闻)
事件一出即引起热议。物理类575分在普通人看来同样非常亮眼,但在其家长眼中却略显普通。而随着更多采访视频的揭露,网友的评论也更加分化。然而,无论是父母改密码的做法,还是孩子向媒体求助甚至控诉父母来说,在整个事件中没有赢家,亲子之间的真诚沟通显得格外重要。
在小凯的视角中,父母是封建的,是压迫的。据其说,父母明确表态,“必须考上985,不然就不送我读大学了。”在他看来,父母有时会用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逼迫他就范。甚至在高考结束走出考场,看着其他同学发出兴奋的尖叫声,他却感觉非常地迷茫,“我不知道我能干什么。”
当父母成为压迫者,孩子便把自己定位为反抗者,父母与孩子本应和谐交融的亲子关系成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小凯在后续的表态中也说到,自己高考后,跟父母没有什么交流,甚至最后演化成父母对其的防备,“父母把空调都打开,把电给耗光”。有网友表示,父母控制欲不要那么强,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压抑深感同情。当沟通不在或者平等的交流不存,身处青春期的孩子就如网友所说,“像弹簧越用力向下按反弹得就越厉害。”
而站在父母的角度,亦充满了委屈。就读学校与父母工作不在同一地,来回的跨城照顾与陪伴,不能不说父母辛苦。从视频中的表态也不难看出父母的气愤,“学校里面开大会,你想上就上,晚自习你想溜就溜,早自习基本在厕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凯的父母并非绝情,也并非孩子口中的那般不近人情,给了三个选择,还可以出车费和一定的资助。在爸爸的口中流露出满满的无奈:“小时候啊,他还是很努力的,他成绩一直好,但是表现不怎么样。”父母所作出的所有决定也是在小凯高考成年之后,种种现象表明,父母并非绝情。在网友眼中,对小凯的父母也充满了同情。
在本次事件中,还有一个重要诱因——手机。小凯高一要求买手机,为此给父母写了保证书。然后高二却开始沉迷手机游戏,成绩直线下降。在父母的种种管教无果后最终造成此次后果。然而,如果把一切的罪责怪罪在手机身上却是避重就轻。一方面,小凯用手机联系父母更为方便。另一方面,学生拿手机在很多高中也并不奇怪。不可否认的是,小孩因为自控力较差会对手机产生依赖从而影响成绩,但说到底手机作为工具而言,并非根本原因。
在视频中,小凯对父母的称呼始终是他们。而无论是前面关于自身被压迫的感受,还是高考后几近没有交流的表述,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凯与父母缺乏沟通。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我们尚且知道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更何况本应比人际沟通更为亲密和频繁的亲子交流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凯异地求学,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注也不如时刻在身边时的频繁。最终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卢梭在《爱弥儿》批判三种无效教育法:“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达娜·萨斯金德提出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的“3T原则”。家庭教育中,沟通,真诚的、有效的沟通永远是维系良好亲子关系最好的粘合剂。孩子与父母不是敌人,保持真诚有效的沟通永远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贺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