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充电宝变身充电“爆”,安全治理不能仅限于禁带
2025-07-02 20:20:38 字号:

充电宝变身充电“爆”,安全治理不能仅限于禁带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武艺霏(南京师范大学)

近日,民航局发布“禁止旅客携带不合格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通知发出后,不少民众对突如其来的“禁令”表示不满,认为这一规定太过“一刀切”。7月2日,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民航局对于为何会发布这项紧急通知进行了回应,主要回答了为何制度推行未设置缓冲期、回收的充电宝如何处理等群众热切关注的问题。

充电宝治理的“零缓冲期”是对公共安全问题的“零松懈”。近年来,充电宝安全问题逐渐引起重视。如2025年1月28日釜山航空一航班因行李中充电宝起火,致行李架烧穿,机体严重受损。在国内,仅今年上半年,就累计发生15起充电宝起火冒烟事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一倍。我国充电宝质量问题也长期存在。2020年到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网售充电宝的抽检结果显示,不合格率分别为19.8%、25.0%、35.4%、44.4%,呈逐年攀升趋势。同时,充电宝内的锂电池在飞机这种气压不稳、易受颠簸的环境下,容易起火爆炸,且威力大、难扑灭,给公共安全带来较大危害。充电宝起火没有“缓冲期”,隐患产品一旦进入运输环节就可能威胁整机安全,因此,民航局的紧急管控并不是操之过急,而是对公众安全负责的必要之举。

充电宝成为安全重灾区,暴露出的是生产标准,质检流程和市场监管等环节的不合理,仅仅靠禁带,并不能完全消除充电宝背后的安全隐患,需要从生产、监管和消费等方面筑牢全链条防线。

一方面,生产端亟需完善充电宝行业生产标准。当前市场上充电宝产品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电芯、简化保护电路,导致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组织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进一步细化充电宝的电芯质量、电路设计、外壳阻燃等生产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从源头杜绝不合格产品的诞生。

另一方面,要完善对不合格产品的回收处理机制。飞机禁入只是治标之策,那些被拦下的不合格产品才是关注的重点,需要谨慎对待,防止其再次进入市场流通。近期,二手平台上出现标有“机场货”的充电宝商品,若问题产品只是飞机禁入,而在销售市场上大肆流通,就偏离了充电宝治理的初心。

此外,公众情绪也是新规推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由于商家生产不规范及市场监管失职,消费者手中持有大量不合格产品,如今因为政策推行又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大换血,消费者无疑成了“躺枪”者。需要安抚消费者情绪,建立合理的回收补偿机制;同时强化消费者教育引导,普及充电宝安全知识和新规要求。

充电宝作为公众日常用品,其安全性关乎公共利益,需要各方协同努力,妥善处理好问题产品,让充电宝真正成为生活法“宝”,而不是燃“爆”隐患。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武艺霏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