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芷仪(湘潭大学)
近日,新华网视评《大学校园向公众开放咋就这么难》揭开令人无奈的现实:部分高校推行“限制性开放”,预约名额少如“挤牙膏”,预约程序繁琐卡顿;有的仅在周末“象征性开放”,公众需持身份证排队入校;更有高校常年大门紧锁,逼得访客不得不通过“找关系”或购买“黄牛票”入校。从繁琐的准入门槛到冰冷的“非请勿入”告示,校园开放的每一步都充满阻碍,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频频碰壁。
紧锁的校门背后,看似是安全考量,实则暴露出管理层面的懒政思维与责任意识的集体缺位。高校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的聚集地,天然肩负着服务社会、文化共享的使命。然而,部分管理者在面对开放带来的人员流动、秩序维护等挑战时,既缺乏主动探索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动力,也畏惧创新管理模式可能产生的风险,转而采取最简单的“一刀切”封闭策略。这种做法看似降低了管理复杂度,实则是对社会责任的漠视——高校耗费大量公共资源建设的校园,却因“管理困难”而拒绝与社会共享,这违背了教育机构应有的开放属性。
管理惰性不仅体现在消极的封闭决策中,更渗透于开放形式的敷衍与应付。以预约制为例,部分学校将其作为“免责工具”:故意设置远低于承载上限的名额,设计繁琐的操作流程,甚至放任系统卡顿而不维护,这本质是借“技术门槛”行“变相封闭”之实。这种做法与清华大学寒假规划四条精品游览和六条红色讲解路线讲解校史,以及哈尔滨工程大学寒假期间学校文化馆、博物馆免预约开放并设计个性化宣讲内容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部分高校管理者在“创新管理”与“简单封闭”之间选择了最省力的后者。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懒政思维正在消解高校的社会公信力。许多家长满心期待地带着孩子走进高校,想让孩子提前感受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却只能在校门口无奈徘徊;外地游客来到一座城市,渴望深入当地高校,探寻校园独特的人文底蕴,领略不同学府的魅力,也常常被拒之门外。高校本应是知识的灯塔,开放校园是让大众直接感受大学开放包容的治学精神和文化魅力的最好机会。如今却因管理的不作为,让公众与这份精神滋养之间竖起了高墙,导致教育资源的公共属性被异化为“内部福利”,高校与社会的信任鸿沟也随之扩大。
但值得强调的是,呼吁高校开放并不意味着忽视校园管理与师生权益。开放校园的核心前提,是在保障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划定开放区域与限制区域,例如将教学区、宿舍区与校园景观区域、公共活动区域进行物理分隔,或通过错峰开放、预约限流等方式,控制访客流量与活动时段,避免对教学科研造成干扰。同时应加强安保巡查与志愿者引导,及时处理突发情况,确保师生安全与校园秩序。开放与管理并非对立关系,关键在于管理者是否愿意以积极态度探索平衡之道。
破除高校开放困境,需要高校主动转变管理理念,以责任担当推动自我革新。高校管理者应摒弃“围墙思维”,将开放视为提升学校影响力、反哺社会的重要契机。此外,高校在制定访客行为规范的同时,也不妨改善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的参观体验,通过组织学生志愿者、教师提供高水平讲解服务的方式,在实现安全、秩序与开放的同时也能让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的办学历史、办学成绩与价值特色。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管理惰性,以服务社会的担当重塑开放格局,高校才能拆除“心墙”,实现公众参观需求与高等教育价值的“双向奔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芷仪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