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吃饭被收“白开水费”,消费者为什么不买账?
2025-07-04 16:49:10 字号:

吃饭被收“白开水费”,消费者为什么不买账?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龙思颖(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吃饭被收“白开水费”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7月1日,网友在广州一餐厅就餐时被收“白开水费”,该网友称,在翠园广州太古汇店用餐时,虽已点了一壶58元的陈皮水,但仍被收取了额外的11元白开水费以及10%的服务费。该店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陈皮水58元是茶费,我们一壶是按照一位计算的。我们会问另外一位客人,如果她说不喝任何水,我们是不收费的。但如果她要喝开水,我们要收11元一位。”她还表示:“我们菜单和点心单都是明码标价11元一位的白开水费。”(7月2日 《中国青年报》)

笔者认为,明码标价虽是商业活动中保障公平交易、维护诚信的重要原则,但绝不能成为商家不合理收费的“挡箭牌”。收费合理与否,不能仅看是否明码标价,而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其中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能否得到充分保障是关键所在。只有在确保消费者在消费前拥有充分的选择权,明码标价才具有真正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明码标价确保了消费者在消费前能够知晓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从而做出理性的消费决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明码标价,任何收费项目都可以被视为合理。现实中,一些商家打着明码标价的幌子,设置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项目,实则是在进行“过度收费”。比如某些餐厅收取高额的“餐具费”,尽管提前告知了消费者,但餐具本应是餐饮服务的基本配套,这种收费就缺乏合理性。同样,“白开水费”若没有合理的依据,仅仅因为明码标价就要求消费者买单,无疑也是对商业诚信底线的挑战。商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能忽视收费项目的合理性,否则将损害消费者的信任,影响自身的长远发展。

明码标价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但仅有知情权是不够的,消费者还需要有充分的事前选择权。以高端餐厅为例,许多高端餐厅会提前告知消费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由于消费者在进入餐厅前就已经知晓这一收费项目,并且可以选择是否进入该餐厅消费,因此这种收费方式往往能够被接受。相反,一些快餐店在消费者就餐后才告知要收取“白开水费”,这就剥夺了消费者的事前选择权。消费者在已经消费了食物的情况下,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这一额外收费,容易引发争议。可见,明码标价并不等同于收费合理,关键在于消费者是否在消费前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吃饭收“白开水费”所引发的争议,也反映了行业潜规则与消费习惯之间的冲突。在传统的餐饮服务模式中,提供白开水往往被视为一种基本的服务,消费者也习惯了这种免费的供应方式。然而,随着现代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开始打破这种传统,将白开水等原本免费的项目纳入收费范围。这种做法与消费者的固有消费习惯产生了冲突,从而引发了争议。这实际上是传统服务模式与现代商业利益之间矛盾的一种体现。商家在创新经营模式、寻求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消费习惯,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点。

面对吃饭收“白开水费”这类新兴的收费争议,监管部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新兴的收费项目可能缺乏明确的界定和规范,这就导致了一些商家利用法律漏洞进行“合法不合理”的收费。例如,某些收费项目虽然明码标价,但从公平、合理的角度来看,却对消费者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因此,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细化规则,明确各类收费项目的合理范围和标准,加强对商家收费行为的监管力度。对于那些巧立名目、过度收费的行为,要依法予以处罚,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吃饭被收“白开水费”这一现象,看似是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了商业诚信、消费者权益保护、行业监管等诸多大问题。在商业活动中,明码标价是基础,但更要注重收费的合理性;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避免“过度收费”和“合法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商家应积极采取透明、合理的收费方式,监管部门要细化规则、加强监管,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共赢。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龙思颖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