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儿童智能手表功能亟需“瘦身”
2025-07-04 21:34:32 字号:

儿童智能手表功能亟需“瘦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张鑫(湖南大学)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儿童智能手表出货量达404万台,同比增长44.4%。在今天的中国校园里,儿童智能手表几乎成为了孩子们的“标准配置”。近日,《新闻晨报》发布了有关初中女生通过儿童电话手表“网恋奔现”的报道,儿童手表的隐患问题成为网友热议的对象。

儿童智能手表诞生之初,核心功能简单明了,无非是定位和通话。让父母知晓孩子的位置,随时保持联系,满足了家庭最基本的安全需求。而如今的手表已“进化”得面目全非:语音视频通话只是基础,“碰一碰加好友”、好友圈互动、积分游戏、短视频平台等功能一应俱全,几乎演变成了“戴在孩子手腕上的智能手机”。然而随着功能日益繁杂,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本应为安全而生的设备,正在演变成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手腕陷阱”。

儿童智能手表的“进化史”,本质上是成人世界社交逻辑的技术复刻。从最初的定位通话到如今的“碰一碰加好友”“虚拟礼物打赏”,厂商通过叠加社交模块制造“技术吸引力”,却在不经意间模糊了儿童与成人的需求边界,所谓比“手机”更适配儿童的初衷便已背离。学生们沉溺于智能手表所带来的虚拟社交,既违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也不利于他们的现实社会交往。

此外值得警惕的是,智能手表构建的未成年人社交圈,因用户认知局限,很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渗透的目标对象。不法分子一旦潜入这个以孩子为主的社交圈,如同“狼入羊群”。他们可能进行性引诱、言语骚扰、传播有害信息、诱导消费、套取家庭隐私,甚至为线下侵害铺垫。

儿童智能手表的异化危机来源于技术工具与人性需求的错配。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于否定技术本身,而在于重构技术应用的伦理框架。我们需要的不是功能堆砌的“超级手表”,而是精准适配儿童成长需求的“智能伙伴”——它既能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又能引导儿童建立健康的社交习惯;既能满足数字化时代的连接需求,又能守护童年的纯真与本真。

技术设计者需要倾听儿童的真实需求,企业需将未成年人保护置于商业利益之上,家长与学校则需形成教育合力,这样儿童智能手表方能回归其本质,不成为束缚自由的“数字牢笼”,而是助力成长的“智慧桥梁”。这不仅是对技术伦理的坚守,更是对下一代未来的郑重承诺——在数字化浪潮中,我们应当为儿童筑起一道守护纯真的堤坝,让他们在安全的边界内探索世界,在真实的互动中学会成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鑫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