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瑶 (重庆大学)
近日,武汉某高校因“大一新生携带电脑入校需提交申请书并由家长签字”的规定引发社会关注。据悉,若携带电脑入校,需填写包含姓名、班级、联系方式、申请理由的申请书,且学生还要定期向辅导员汇报学习成果,同时学生家长需填写意见书。(8月14日 《光明日报》)
每逢暑期入学季,电脑柜台前总少不了准大学生的身影。在科技深度融入学习的当下,笔记本电脑早已是大学生活的标配。电子笔记的便捷性,更让电脑或平板成为课堂常态。在此背景下,“带电脑进校需申请”的规定,着实匪夷所思。
大学扮演的角色应是“导师”而非“保姆”。大学本应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能力的场所,但在实际运作中,许多高校却承担了过多的“托管”功能。这种角色错位的根源在于:一方面源于家长和社会对大学“全方位监护”的期待;另一方面,大学管理者维稳压力,优先选择最保险的管控方式。回归该校制定此规定的缘由,“是因为大一的课程以通识类专业课为主,需要用到电脑的地方并不多”,此前出现过“部分新生使用电脑玩游戏”,学校才出台这一规定。为防止学生上课分神,便制定此规定。学校产生了“定位偏差”,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从教育者变成了管制者,从启发者变成了监护者。将学生视为被管理的对象,而非视作需要被启发的主体。在一个基础学习工具都需要提交申请的环境下,又如何能培养出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青年?
学校规则制定岂能“闭门造车”?蔡元培有言,“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教育必须着眼学生、面向未来。“携带电脑入校需要提交申请书”的规定引起争议的根本原因是忽略了科技快速发展下的实际需求。在当今时代,电脑早已不是“奢侈品”,而是大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开展科研实践的必备工具。片面将其等同于“游戏机”,无视其主要功用,使实用工具沦为“特批”对象,这本身即是与现实的严重脱节。缺乏调研、脱离实际的规则,极容易沦为“想当然”的产物。大学应是知识的殿堂和学生的成长平台,将宝贵的管理精力浪费在审核诸如学生带电脑是否按照流程申请这样的非核心事务上,不仅降低了学校管理效率,也挤占了更为重要的教学、科研、服务等资源。
唯有赋予自由,方能培养自制。因少数问题便“一刀切”禁止,这种标准化管控思维,试图以统一枷锁束缚所有个体,实则是治理的惰性。如此不合理的规则,往往让本就自律的人平添枷锁,却难约束那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散漫者。“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学生需要的是引导和赋能,而非不必要的枷锁。真正的教育应是有温度的、个性的、有智慧的,而非简单的制度管理、绩点管控。把教育简单化,虽然降低了教育成本,却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得不偿失。武汉高校的这一规定折射的是学校对学生自制力的不信任。而真正的自制需要以自由为土壤,在信任中培养。外部强加的僵化规范,只会扼杀成长的可能性。
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挑战并非如何更有效地管控学生,而是如何在基本秩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释放学生的能动性。当规则“不近人情”,只为方便管理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时,规则的权威性便大打折扣。当学校以高姿态“想当然”时,学校与学生的距离便越来越远。学校是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对于规则的可行性和潜在影响,学生最有发言权。让学校规则与学生需求真正同频共振,需要学校回归教育本位,俯下身来,与学生手拍手、心连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梦瑶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