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希(四川理工学院)
近日,有游客反映江西省美术馆八一广场有商业摄影师和揽客商贩占据拍照位置,导致大量游客排队等待,一男子现场怒斥“非要花钱才能拍吗?”8月15日,视频发布者称苦等20多分钟仍无法拍照。八一广场管理处回应,现场有专人劝阻但无执法权,已向城管部门反映。南昌市东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表示,将派执法人员到场执法,加强管理。(8月16日 《新京报》)
事实上,这类问题并非孤例。放眼全国,景区热门位置被商业拍摄团队、揽客商贩占据的争议屡见不鲜——贵州“小白宫”的网红机位、重庆洪崖洞的最佳取景点等,皆出现商业摄影悄然圈占公共空间的情况,成为各地景区中一道刺眼的存在。面对这一现状,游客纷纷呼吁为商拍划定规则,管理人员却受限于现实,陷入“想管却管不了”的无奈困境。
自2023年故宫博物院叫停商拍以后,各地景点纷纷划定某区域禁止占地商拍,设立了“谢绝商拍”“禁止商拍扰序”等牌子,游客可随意拍摄,但收效甚微。在我看来,这些被占据的“黄金机位”,不仅是没有边界的商拍行为,本质上更是有限公共空间资源的争夺战。长时间占据位置拍摄,不仅会影响大部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可能造成因承载压力而带来的公共安全隐患,当游客们被挤出公共视野时,公共空间悄然被商业行为侵蚀,其公共属性便已遭扭曲。
公共资源被私利圈占,本应共享的风景沦为少数人牟利的“专享区”,公共空间被商业行为侵蚀的每一步,都在磨损公众对城市温度的感知。
然而,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一棒子打死”商业摄影的机会。游客渴望在美景前留下珍贵影像,自由摄影者凭技艺谋生无可厚非,景区也需维持正常秩序。面对复杂且多元化的诉求,关键在于如何以智慧之尺划分合理界限。如果粗暴禁止,既伤民生也损活力,而放任自流,则必然导致公共资源私有化。
破局之法首先在于景区精细化与规范化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需求错峰而行,如西安钟楼为平衡摄影需求,在钟楼拍照处专门划定拍照试行区,在17:00-24:00之间,任何商业拍摄、直播禁止入内,为游客和群众拍照区域,这些举措既为商业摄影留出合理空间,更确保普通游客在公共空间自由拍照的权利不被剥夺。
其次在于商拍者应加强边界意识。商业摄影本身并非原罪,它为游客提供拍摄的专业服务,是旅游经济链条中的合理一环。但当其行为逾越公共空间的承载底线,尤其是公然漠视明确的禁拍规定时,其正当性便大打折扣。“牌子立了,照样拍”,这种对规则赤裸裸的漠视,本质上是将公共资源视为无主之地,将个人商业利益凌驾于公众权益之上。
他们抢占的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黄金机位”,更是对公共秩序与公平原则的粗暴践踏。当一人架起三脚架长时间霸位,或团队旁若无人地清场布景时,普通游客在烈日下苦等的焦灼与愤怒,便成了这种越界行为最直接的代价。
公共空间,本是城市最珍贵的呼吸之地。当一块台阶、一片广场也因商业的蛮横圈占而变味,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拍照的位置,更是共享城市风景的平等权利。唯有以精细化管理为针,商拍者的边界感为线,才能缝合公共空间与商业行为之间的边界裂缝,方能让城市公共空间真正回归“人人共享”的应有之义。毕竟,城市温度,就蕴藏在这寸寸细节的公平之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涵希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