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整治评标专家乱象,守护公平竞争底线
2025-08-19 15:50:26 字号:

整治评标专家乱象,守护公平竞争底线

□许海龙

受贿后倾向性打高分,使用暗语进行团伙作案,甚至有人主动暴露身份吸引行贿人……近年来,评标专家违法违规问题被频频通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评标专家“专门作假”导致资源错配,侵蚀了政府公信力,还给中标项目埋下多重风险。诸多乱象暴露出招投标领域专家库建设、评标机制、评标监管等工作存在短板,急需进行规范和整治。

评标,本应是公平竞争的“试金石”,是筛选优质项目和企业的关键环节。而评标专家作为其中的裁判,肩负着公正、客观评审的重任。但如今,部分评标专家却将手中的权力当作牟取私利的工具,搅乱了招投标市场的正常秩序,让公平竞争的环境蒙上了阴影。

这些评标专家的违规行为,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在公平的招投标环境下,企业凭借自身实力、技术和信誉参与竞争,优胜劣汰,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可一旦评标专家被利益驱使,倾向性打分,那些真正有实力、守规矩的企业可能就会被拒之门外,而一些资质平平甚至存在问题的企业却能通过不正当手段中标。这不仅让合规企业的努力付诸东流,还打击了它们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市场上将会充斥着“劣币”,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从公共资源的角度来看,许多招投标项目涉及公共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这些项目的资金大多来自财政拨款或社会公共资金,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改善民生。若因评标专家的违规行为,导致项目被不具备相应能力的企业中标,极有可能出现工程质量不达标、工期拖延等问题,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比如一些豆腐渣工程,不仅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更严重的是,评标专家的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政府主导或监管的招投标活动,代表着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当评标过程出现黑幕,公众会对政府的监管能力和公正性产生质疑,进而降低对政府的信任。

究其根源,评标专家乱象丛生,主要在于制度漏洞和监管缺失。在制度方面,评标专家的选拔、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地区专家库准入门槛较低,对专家的职业道德审查不够严格,使得一些品行不端的人混入专家库。同时,评标过程中的评分标准不够细化和科学,给了专家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在监管上,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导致对评标专家的监管存在盲区,违规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惩处,违法成本较低,使得一些人肆无忌惮。

要彻底整治评标专家乱象,必须从制度和监管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评标专家的选拔和管理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和监督机制;另一方面,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评标的全程动态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只有这样,才能重塑评标环节的公正性,守护公平竞争的市场底线,让招投标活动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许海龙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