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近日,从发放育儿补贴到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多项政策红利不但减轻了家庭育儿负担,更暖了人心。但一些商家却趁机以促销活动变化为借口,动了歪心思,耍起小聪明,暗自提高产品价格。大量家长在社交平台反映,近期网购的奶粉、纸尿裤和辅食等母婴产品价格较之前上浮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这导致部分补贴金额实质上被抵消。(8月10日 《新华每日电讯》)
育儿补贴到账的喜悦,不该被母婴产品悄然上涨的价格冲淡。近期,不少家长反映网购的奶粉、纸尿裤等用品价格莫名上浮,十几元到几十元的涨幅,恰好抵消了部分政策补贴——这种“政策刚出、价格就涨”的现象,不仅让惠民政策的“真金白银”打了折扣,更伤了公众对政策善意的信任。
惠民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公共财政的“让利”,直接减轻民生负担。从发放育儿补贴到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凝聚着“让利于民”的初衷,承载着缓解家庭养育压力的期待。这些“真金白银”,本应精准滴灌到每个家庭,转化为餐桌上的营养、孩子的学费、成长的保障。但当商家借着政策东风“暗度陈仓”,将补贴金额“变相吞噬”,政策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家长拿到的补贴多了一块,付出的成本却涨了一截,最终“左手进、右手出”,获得感被悄然消解。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政策善意的消解,对公共利益的侵占。
商家“搭车涨价”的逻辑,看似是“市场行为”,实则藏着对政策红利的“围猎”。一些商家辩称“原材料涨价”“促销活动调整”,但政策出台与价格上涨的时间差高度重合,涨幅又恰好与补贴金额“精准匹配”,很难用“市场波动”解释。更值得警惕的是,母婴用品涉及婴幼儿成长,直接关系民生刚需,商家利用家长“为孩子花钱不眨眼”的心理,借政策之机抬高价格,不仅违背商业伦理,更涉嫌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不正当利益。这种“薅政策羊毛”的做法,短期看可能赚了差价,长期却会透支品牌信誉,更破坏了政策落地的市场环境。
防止惠民红利被“吞噬”,需要制度层面的“防渗漏”设计。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及时介入,对政策出台后相关商品的价格波动进行监测,对明显超出合理范围的涨价行为进行核查,区分正常市场调节与恶意抬价,对后者依法依规予以约束。例如,可建立价格异动预警机制,对母婴用品、教育服务等政策关联领域的价格实施重点监控,一旦发现“政策依赖型涨价”,及时出手干预。另一方面,政策设计需更具“抗干扰性”,比如在发放补贴时同步明确相关商品的价格规范,或通过集中采购、定点供应等方式,锁定惠民产品的价格区间,从源头减少商家“钻空子”的空间。
更深层看,这一现象也提醒我们:惠民政策的落地,从来不是“一补了之”的单向动作,而是需要政策制定者、市场主体、监管部门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政策制定时,应充分预判市场可能出现的“抵消行为”,预留应对空间;商家需守住商业道德底线,明白“细水长流”比“短期逐利”更重要,真正将惠民政策视为激活消费的契机,而非涨价的借口;监管部门则要当好“守护者”,让政策红利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确保“真金白银”实实在在落入老百姓口袋。
民生领域的政策善意,容不得半点“截胡”。从育儿补贴到教育减免,每一项惠民政策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践行。唯有筑牢监管防线、规范市场行为、凝聚社会共识,才能让政策红利不打折扣地惠及于民,让老百姓在政策温度中真正感受到获得感与幸福感。这不仅是对民生负责,更是对政策公信力的守护。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