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龙
当下,一些教培机构推出大学预科班,又称“高(中)大(学)衔接班”,让准大学生利用暑假提前学习大学知识,包括高数、大学数理、大学英语、大学编程等多种课程,有推销人员宣称“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六级”。继“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之后,“抢跑文化”又延伸至大学阶段。(8月12日 《工人日报》)
曾几何时,“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催生出各种衔接班。从幼儿时期的早教班,到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衔接培训,如今连大学都未能幸免。“高大衔接班”的出现,看似为学生提供了提前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大学知识的机会,实则反映出教育“抢跑文化”的愈演愈烈,以及背后家长和学生深深的焦虑。
对学生来说,十二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迎来高考后的悠长假期,本应是放松身心、探索兴趣、体验生活的好时机。可“高大衔接班”的出现,让他们刚从高中的紧张节奏中走出,又马不停蹄地踏入另一个“战场”。提前学习大学知识,看似抢占了先机,但学习效果却令人存疑。在缺乏生活阅历和专业认知的情况下,这些知识很可能只是机械记忆,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着本质区别。中学教育更多是为了应对高考,强调知识的记忆和应试技巧;而大学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通过提前学习知识就能实现的。
对于家长而言,看到别的孩子都在上“高大衔接班”,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参加,就担心会落后于人。这种盲目跟风和过度焦虑,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家长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认为只要孩子不停地学习、提前学习,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他们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没有意识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一时的领先并不能决定最终的胜负。
“高大衔接班”的火爆,教培机构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他们大肆宣传“抢跑”的重要性,制造焦虑氛围,让家长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裹挟其中。而这种商业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也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人生不是一场需要处处抢跑的竞赛,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准大学生们需要的,不是提前学习几门大学课程,而是学会如何独立生活、如何自主学习、如何规划未来。家长和社会应摒弃“抢跑文化”的影响,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节奏,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真正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殷建光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