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广西大学)
8月10日,一段高中生质疑自己为何无法购买学生票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12日,记者向铁路12306求证,中学生是可以购买学生优惠票的,但是必须满足异地求学的条件,即家庭居住地与学校不在同一个城市,且需要学校开具书面证明。(8月12日 封面新闻)
回溯政策初衷,学生票的诞生带着鲜明的社会使命:减轻异地求学学生的交通负担,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得更远。中国学生票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大批学生离开家乡奔赴异地求学,铁路部门推出的这一政策,就是为了让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不必因路费发愁,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不因交通成本放弃深造机会。这不是简单的“价格优惠”,而是社会用公共资源为教育铺路的温暖实践,每一分折扣都承载着“不让距离成为求学阻碍”的善意。
那么,为何高中生通常难以享受这一福利?现实逻辑不难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多在户籍地就近入学,高中阶段跨市、跨省就读的比例远低于大学生,且多数中学生的出行需求以家庭陪同的探亲、旅游为主,并非刚性的求学支出。若将优惠范围无差别扩大,看似“公平”,实则是让公共福利变成了“学生专属折扣券”,反而可能稀释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的资源——就像给不愁温饱的人发放粮食补贴,本质是对福利精准性的消解。
或许有人觉得,“不过是一张票的优惠,何必较真?”但公共福利的生命力,正在于“好钢用在刀刃上”。每年开学季,无数大学生背着行囊跨越千里求学,他们的往返路费是家庭固定的教育支出;许多乡村学子第一次坐火车去大城市上学,学生票可能是他们收到的第一份“社会支持”。这些真实存在的刚性需求,才是学生票政策需要守护的核心。
对那位提出疑问的高中生,我们不必苛责——未成年人对规则的认知本就需要引导。但这件事也给社会提了个醒:公共福利的普及不能只停留在“有这项政策”,更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设计”。学校可以在思政课上融入社会政策解读,媒体可以用通俗语言科普福利边界,铁路部门也可在购票界面增加政策初衷说明。当更多人理解“福利不是普惠,而是精准帮扶”,类似的争议自然会减少。
学生票的规则或许需要更细致的宣传,但核心逻辑不容动摇:它是求学路上的“助力器”,不是休闲出行的“折扣券”。守护这份初心,让优惠流向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对社会公平最实在的维护。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帆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