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宜威(天津师范大学)
近期,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社交账号利用AI技术造假、博眼球快速“吸粉”起号,在未标注AI生成的情况下大量推送穿搭、养生、情感等内容,并可通过引流带货、账号转卖等方式变现。部分视频细节逼真,足以让普通网友信以为真,由此形成一条AI造假起号的灰色产业链。(8月11日 新华社)
虚拟“氛围感美女”“银发养生奶奶”,看似突破传统内容创意范畴,实则扭曲了内容创作的真实逻辑。造假者利用AI博取平台流量,本质上是将技术异化成投机牟利的工具。虚假AI人设成为追逐商业利益的“科技画皮”,不仅藐视传统内容创作者的时间与精力,还有突破诚信与法律底线的可能。看似无伤大雅的视频,背后却可能潜藏非法产品销售、隐性广告推广和健康信息误导等风险,更破坏了网络真实生态与平台监管信用。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动机与平台的监管。生成式AI本可让普通人以低门槛实现内容创意表达,但落入造假逐利者手中,便有了“批量制造虚假人设”的可能。此类视频,如若被流量推荐针对特定人群进行情感营销,极易引发误导效应和跟风消费,成为灰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AI造假批量起号乱象背后,平台需要迫切反思技术介入内容创作背景下,如何理清流量投放的“真实逻辑”?如何避免因流量驱使推送虚假内容“为虎作伥”?传统的内容创作流量是通过优质内容进行变现,而其中的起号、涨粉到带货逻辑,成熟的“技术—运营—交易”链条,以及诱人的短期收益,多少人正被披上科技外衣的AI“李鬼账号”收割,平台是否监管到位值得深思。然而, AI造假者通过压缩文件、消除特征痕迹等手段规避审核,这也反映出目前平台监管确实存在明显滞后问题。
AI技术成为造假者的流量变现工具,打击“3到15天速成万粉号”的批量起号造假现象。平台首先需把好“第一道关口”,内容审核机制必须与造假方式同步进化,对特定规避手段升级识别能力,压实生成平台对AI生成内容添加清晰标识的责任。同时,不能让违规账号有稳定带货机会,对违规账号转售交易零容忍,只有切断利润源头,才能让AI造假失去持续运作土壤。另外,平台还需要强化处罚处理规则,建立违规账号“黑名单”,对于重复进行AI造假的账号,提高封禁和经济处罚力度,直至剥夺其商业化资格,彻底堵死流量变现暗道。
AI应是未来内容生产的重要引擎,绝不能被造假引入流量投机的歧途。AI技术需要助力真实、优质、负责任的内容,从而获得正向流量,成为提升社会信息质量的“加分项”,而不是消解网络诚信的“减分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宜威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