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淼(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上海警方破获一起“顺风车抢单外挂案”,引发广泛关注。犯罪嫌疑人李某开发的多款“外挂”软件,让2万余名司机非法获取跨城、大额等优质订单,涉案金额超200万元。据报道,目前,李某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已被检察机关批捕,警方正对该案的上下游委托、销售环节进行侦查打击。
“抢单外挂”不但损害了平台的利益,而且打破了整个行业赖以存续的公平生态。直接后果是把公平的市场环境变成了“拼技术、比手段”的游戏。
顺风车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与效率,司机效率高、路线熟、态度好,自然能多接单;乘客给了好评,好司机就能被更多人看见。但“外挂”软件通过“截断订单池”或“优先抢单”等方式,让安装“外挂”的司机在订单释放的瞬间进行“截胡”,“优质单”被批量转移给了使用“外挂”的司机,普通司机只能被迫承接短途低价的“边角料”订单。最终,公平被打破,整个行业也就失去了向上生长的动力。
李某为何敢长期承接“作弊外挂”的开发委托?从案件细节来看,根本原因是“需求”。出行服务平台的抽成比例不低,有时司机不愿意接利润低的小单,而作弊软件可以根据司机设置的行程距离、订单金额进行抢单,这就导致作弊“外挂”在司机之间“口口相传”甚至群组推广,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体。当每月花五六十到一百块就能抢到平时难以碰到的优质单,一些合规司机辛苦一天赚的钱,不如用“外挂”的司机抢几个“跨城单”赚得多时,有些司机就动摇了。
这些司机不是不知道用“外挂”违规,而是算准了被抓的概率低、被罚的成本小。平台看似在管,但处罚却像“隔靴搔痒”,司机换个手机号、换个接单平台,就能接着用“外挂”接单。这种不痛不痒的“处罚”,让“外挂”的使用者越来越多。这样的“外挂”软件能持续运营2年,并有2万多人使用,另一个关键是司机的短视。当越来越多的司机都用“外挂”抢单,优质订单会被快速瓜分,剩下的普通司机连短途单都接不到。但最终乘客会逐渐发现,用“外挂”的司机为了赶时间,服务越来越差。时间一长,乘客要么不再打顺风车,要么只选“看起来靠谱”的非“外挂”司机,因此用“外挂”的司机反而接不到稳定的单子。
市场从不会惯着“走捷径”的人,技术作弊换不来长久利益,钻规则空子只会加速行业崩塌。顺风车市场的健康发展靠的不是谁“外挂”更“先进”,而是司机肯用心服务乘客、平台的规则公平、监管严格,让踏踏实实干活的人多挣钱,让投机取巧的人付出代价,乘客才能坐上“顺心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谢淼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