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炒菜多放辣椒”风波后,被伤过的心还敢爱谁
2025-08-14 21:26:04 字号:

“炒菜多放辣椒”风波后,被伤过的心还敢爱谁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近日,吉林省白城市发布申报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候选人的公示,因其中一名候选人齐某的先进事迹包含“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

当地文明办工作人员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已取消了这位候选人作为“吉林好人”的候选资格。但是很快,中国吉林网就刊文称,她的“吉林好人”候选人资格没被取消,而且还强调,“‘好人’,最是平凡能共鸣。”这场看似荒诞的争议,实则暴露了当下社会舆论监督的深层问题:情绪化表达盖过理性讨论,流量逻辑凌驾于事实核查之上。

齐某的先进事迹本是一则普通的家庭温情故事,却因材料表述的模糊性,被部分网民断章取义,贴上“作秀”“拔高”的标签。随后,一些网络媒体未经核实便跟风批评,甚至上升到对当事人道德品质的质疑。这种“未审先判”的舆论审判,不仅让齐某陷入“自证清白”的困境,更折射出公众对“模范人物”的苛刻审视——似乎只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才配称“好人”,而日常的孝心反而成了“不够格”的证据。

健康的舆论监督本应促进公平正义,但在此事件中,监督却滑向非理性的“猎巫”狂欢。网民以“打假”之名行“攻击”之实,媒体为抢热点放弃核实,最终形成一场对个体的“围剿”。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事件绝非孤例。舆论的“正义之火”烧向错误的对象,而真正的责任方——如材料审核不严的推荐单位,反而隐身于争议之外。这种“抓小放大”的倾向,暴露出了舆论场的浮躁与短视。

同时,部分媒体在此事件中的表现令人失望。它们急于输出观点,却忽略了新闻的基本原则:事实第一。当“快”比“真”更重要时,媒体的公信力必然受损。反观中国吉林网后续的澄清报道,以“平凡共鸣”为切入点,既还原了事实,又传递了正向价值。这一对比说明,媒体并非没有能力理性发声,而是需要在流量诱惑面前坚守职业操守。

要打破这一困局,避免下一次“误伤”,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其一,要完善公示机制。相关部门应确保先进事迹材料表述清晰、重点突出,避免因模糊表述引发误读。其二,媒体需“慢一步”。在事实未明时,媒体应克制流量冲动,优先核实而非抢先发声。其三,网民需学会“冷思考”。面对争议,不妨多问一句“真相是否完整”,而非急于站队。此外,还需建立道歉机制,对已造成伤害的误判,舆论主体(包括媒体和网民)应主动道歉,以修复社会信任。

这场风波悲哀之处,在于它让本应温暖的孝心变成了需要辩护的罪名。当我们用放大镜检视每一份善意时,真正流失的不是某个人的名誉,而是社会互信的根基。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制度来守护底线,也需要空间来容纳那些不够“伟大”的善意。毕竟,道德文明的标高,从来不是由几个完人决定的,而是由无数普通人默默坚守而坚持垒成的。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