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粉(伊犁师范大学)
近日,当一份录取通知书跨越千山万水抵达四川凉山时,收件人凌崇恩却因病已离开了人世,再也无法亲手接过这份梦寐以求的荣耀。
据红星新闻报道,今年高考,四川凉山会理的残疾少年凌崇恩考出了597分的好成绩,被宁夏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8月13日,记者多方采访获悉,凌崇恩因病不幸离世,家人、老师与同学们无不陷入深切的悲痛与惋惜之中。近日,他的老师写下《一封寄到天国的录取通知书》,悼念这位身残志坚的学生,也感动了许多人。
凌崇恩的成长轨迹写满了艰辛。在凉山,一个残疾少年的求学之路注定比旁人更难。拐杖支撑着他的身体,却从未压垮他的意志。他的老师回忆,他总是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用加倍的努力弥补身体的局限。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让他成为同学眼中的“斗士”,也让597分的成绩显得格外耀眼。
他的故事让人想起张海迪、江梦南,想起所有在残缺中绽放完整的灵魂。残疾或许剥夺了他奔跑的权利,却从未禁锢他思想的飞翔。而电气工程专业的录取结果,恰恰是他对“用科技改变生活”这一梦想的回应。或许,他也曾渴望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活得更自由自在。
录取通知书成了“寄往天国的信”,这一情节令人心碎,却也发人深省。我们总以为奋斗的终点是“成功抵达”,但凌崇恩的故事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从不局限于结果。他未能踏入大学校门,但他用18年光阴诠释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品格;他未能成为工程师,但他用597分证明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情。
某种意义上,这封迟到的通知书依然完成了它的使命——它让无数人看到了一个胸怀大志的少年如何以脆弱之躯对抗命运的不公,如何用信念在荆棘中劈开一条路。他的老师写下《一封寄到天国的录取通知书》,不仅是对逝者的追思,更是对生者的唤醒。在这个追逐即时回报的时代,凌崇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坚持的意义,未必在于摘得果实,而在于让种子破土而出的勇气。
在感动与惋惜之外,凌崇恩的离世也暴露出弱势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残疾学生的医疗保障、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重大疾病的救助机制……这些问题需要更系统地回应与关注。如果能有更完善的健康干预,或许他能等到通知书送达的那一天;如果偏远地区的残疾学生能获得更多支持,或许会有更多“凌崇恩”不必独自负重前行。
凌崇恩的生命如流星划过,短暂却璀璨。他的故事不该止于泪水和悼念,而应成为推动改变的契机。当我们致敬他的坚韧时,更该思考:如何让每一个不屈的灵魂,都能在花开正艳之时触摸到阳光?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凌崇恩用短暂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他的录取通知书,是一张未使用的通行证,也是一面映照生命韧性的镜子。
在这个夏天,我们为一位少年的逝去哀悼,也为一种永不低头的精神致敬。愿人间记住他的模样,让每一份身残志坚的等待,都不再被辜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红粉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