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娜(黑龙江大学)
据南方周末报道,高考后的暑假,多家培训机构针对准大学生纷纷推出“大学预科班”“生涯发展夏令营”等课程,内容涵盖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保研考研乃至礼仪形象,收费动辄数千上万,却让不少家长趋之若鹜。这股提前“抢跑”的热潮,与其说是衔接知识,不如说暴露了当下的教育焦虑,教培机构试图用商业化的“速成套餐”,偷换大学教育最核心的“独立探索”命题。
所谓的高大衔接班,不过是机构通过制造“虚假安全感”完成的一场商业敛财,剥开天价课程华丽的外衣,其内核是对大学教育本质的弱化,将大学高中化。机构深谙家长怕孩子落后的焦虑心理与学生初入大学的迷茫,刻意将大学描绘成需要“装备”的生存险境,进而兜售昂贵的“生存指南”。从“赢在起跑线”到“保研陪跑班”,这类精准的营销话术正对应家长与学生的教育困境,这也恰恰暴露了其商业模式的流水线本质,若按照机构这样的收割模式,幼小衔接,初高衔接简直不足为奇,下一步机构岂不是要推出“大社衔接班”,即大学与社会的衔接。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表示:“究竟谁赢了?商家肯定赢了”,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此类机构打着教育的旗号,正不断蛀蚀着准大学生们独立求知探索的精神。不得不说的是教育商业化,透支的是学子们独立探索未来的勇气与根基。
大学的核心价值,在于赋予学生独立摸索、试错成长的能力。而高大衔接班将这些宝贵历程异化为可以明码标价的商品进行出售,其危害显而易见。当学生习惯性地被机构“投喂”应试技巧,当准大学生尚未入学就被规避一切风险,当个性化发展路线被早早地框定在所谓的“成功模板”内,大学最为珍视的独立自主能力便在无形中被削弱甚至“废掉”,大学教育,正面临着被“高中化”的风险。真正的大学衔接课,从不在培训班的PPT里,而是在独立探索中成长,大学之“大”,恰是在于拒绝单一的标准答案,包容多元的发展路径。在这里,你可以有个性,可以有锋芒,甚至是暂时的挫折与迷茫,而非规划好的既定路线。教培机构精心规划的“路线”,是对大学独立探索精神的阉割,其售卖的虚假安全感,实际上是剥夺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毒药”。
因此,对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学子而言,学会独立获取和辨别信息,是进入大学的第一课。与其将暑期和金钱投入到“抢跑”中,不如主动拥抱这份“独立探索”初体验——而真正的独立探索,始于开放心态下的广泛涉猎与主动求证。“多听多看”正是这一过程的起点:它要求学生主动打破信息茧房,直击源头获取真实信息,甚至投身社会实践感知现实。“多听多看”不等于盲从,也绝非让他人代替自己思考和选择,而是在广泛涉猎中锤炼判断力。机构承诺的“捷径”,往往是一成不变的预设答案,面对“社会缩影”的大学生活,判断能力才是大学旨在培养的关键能力。
需要认清的是,这项能力的锤炼,其价值远非识破一个衔接班的套路。当青年脱离家庭庇护,独自步入大学乃至更广阔的社会舞台,形形色色披着“机遇”的陷阱将不期而遇。现实中,大学生因轻信“高薪兼职”、“情感诈骗”等诱饵而蒙受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可见独立判断能力对初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而,学会透过表象冷静剖析信息真伪,并做出负责任的判断,不妨从这一次看穿高大衔接班本质开始。这不仅是迈入大学独立自主生活的第一步,更是夯下的第一块重要的能力基石。
万元“预科班”买不到真正的大学入场券。大学真正的“衔接”,在于心灵和能力的准备——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从依赖权威走向独立判断。当学生们能清醒地拒绝这场商业制造的“领先”幻觉,勇敢迈出独立求知的第一步,这本身,就是大学赠予他们最坚实、也是最无价的“第一课”。这堂关于“独立行走”的必修课,值得每一位准大学生用心学习!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冯玉娜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