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重庆大学)
近日,德明古镇景区内一段“多人拿表格围观考核环卫工”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8月14日,涉事公司发布情况通报称,这是每月定期开展的保洁班组考核场景,现场评估包括垃圾清理及时性、垃圾桶清洁程度、环境整洁度等内容。公司承认方式不妥,目前已批评教育相关负责人,并承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工作方式”。(8月14日 澎湃新闻)
从公司的通报内容看,考核确实是例行制度,垃圾清理及时性等考核内容也无可指摘。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考核”“考核什么”,而在于“如何考核”。领导手持表格打分、环卫工当众展示技能的形式,让本应服务于管理的“考核”变成了一场“表演”,也在无形之中构建出一个权利不对等的空间——环卫工是被审核的下位者,领导是审视的高位者。在被围观、被打分、被点评的集体“注视”下,环卫工除了服从命令、保持缄默,似乎再也没有别的路可选。
事实上,这种“以考核之名行傲慢之举”的管理方式并非个例,比如不少管理者打着“督促进步”的旗号公开批评甚至惩罚他人。考核本是服务于管理规范、组织优化的改进机制,但在部分管理者手中,却成为了“官威秀场”——谁站着,谁蹲着;谁考核,谁被检视。尤其是在面向一线环卫工这类长期处于低话语权位置的劳动者群体时,这种“围观式考核”无疑是将他们视为“展示品”,肆意无视他们的尊严,让其在完成高强度的清洁工作的同时,还要承受部分游客的“指指点点”、领导的“呼来喝去”。
究其根本,这种“围观式考核”背后的症结,在于部分管理体系长期存在的一种倾向——将“人”物化为“工具”,将劳动者视作可被量化、操控、展示的执行单元,而非具有情感与尊严的个体。在现实场景中,考核者习惯于“视察式”管理,而被考核者只能在注视中不断压抑自己的不适情绪,只为“别掉队”。而对于环卫工人这类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来说,尊严如若被进一步剥削,更会加剧其在社会中的“失语”状态。
基层考核并不是只有“围观式考核”这一条路,目前全国各地也探索出了多种人性化的考核模式,比如一线员工双向互评的“互助评分”模式、考核者走入一线的“伴随式考核”模式等。真正科学有效的基层管理,不是靠“看起来严谨”的制度,而是靠“让人愿意被管理”的机制。考核的最终目的不是划分好坏,而是激励成长;不是制造紧张,而是推动改进。
管理者的姿态决定了制度的温度,制度的温度决定了组织的活力。让规范充满善意,让考核回归初心,才能让更多一线劳动者心中生出“这份工作值得付出”的信念。尊重劳动者,不是一句口号,而要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管理细节之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杨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