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耀湘(西北大学)
最近,一位拄拐少年走了。据报道,这位少年来自农村,从小腿部残疾。但身体的残疾并没有让他心灰意冷,反而一直保持刻苦的学习态度,生活中也很讲礼貌。在今年的高考中,他考出了597分的好成绩,已被宁夏大学录取。遗憾的是,当学校的通知书寄到家中之时,这位同学已经辞别人世。
读到这则新闻,脑海中蓦然浮现出塞涅卡的一句话:何必为部分的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的人生都让人潸然泪下。
是啊,如果我们足够坦诚,便应承认,生活从来不像某些电视剧所演绎的那般,结局总是圆满,也不是鸡汤文所宣扬的“努力就有结果”。现实的真相往往是,命运反复无常,不分善恶,如同猝不及防的意外,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毫无道理可言。
这么一来,好似整个人生都透着一股宿命论的悲哀。换句话说,倘若一切命中注定,一切都无法改变,那么个人努力的价值究竟何在?
这个问题,已经有人替我们作答过了。首先是东方的孔子。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先生介绍孔子时,提到了“知命”一说。所谓“知命”,就是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当然,如果仅仅停留在认识到世界的必然性,那就显得太不孔子了。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之上,孔子进一步谈到,“为而无所求”。也就是说,一个人做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这样,人就不必拳拳于个人得失,也不惧失败,就能保持快乐。
或许正是秉持此念,孔子才能在经历“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陈、困于陈蔡”的坎坷后,依然不改其志;在遭到长沮、桀溺两位隐者奚落后,坚定地说出那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焉”。
其次是西方的斯多葛学派,前文提及的塞涅卡便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学派主张,我们要学会接受“逻各斯”——即命运的安排,按照自然意志去生活,不怨天尤人,也不苛责自己。
换成学派另一代表爱比克泰德的话来说,人生在世,就如同演员登上戏台,一切剧情早已被导演规定好,这人生的导演就是无所不在的命运。一个人活得长还是短,活得好还是活得赖,早已被注定。区别在于,愿意的人被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被命运拖着走。然而,无论愿意与否,最终都得跟着命运走。
但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真的甘愿全然服从于命运吗?从爱情到亲情,从个人追求到社会责任,生而为人,我们的生命里总是有一些不能轻易放下的牵绊。更重要是,如果一切都听从于命运,我们该如何面对自我,如何诠释责任、主体性这些不能回避的问题?
因此,面对这两种观点,我还是更愿意倾向于孔子。也就是说,既认识到世界存在的必然性,也不放弃人应有的主观能动性,两者相辅相成,不执于一端。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对自己的人生充满痛苦,可能原因就在于没有意识到孔子的这一观点。要么过于强调世界的必然性,把对自己的责任悬置起来,听天由命;要么过于迷信自身的主动性,期待过高,最后在现实中被打回原形。
或许,我们的人生就像《西西弗神话》里的主人公一样,纵然每次把巨石推上山顶,它都必然滚落,但依然选择一次次重复。这个过程,也许就构成了人生的意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曾耀湘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