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月阳 张诗鸿
千里长围战洞庭,
声声鼙鼓耳边听。
雄师荡尽胡尘秽,
重见湖峰入眼青。
——《长沙会战大捷十首·其一》
抗日名将吴逸志于第一次长沙会战大捷后挥笔赋诗,诗载山河,铿锵有力,写下“荡尽胡尘秽”壮志豪情。
八十余载过去,诗中的硝烟与号角早已沉入历史,但那句“重见湖峰入眼青”的深切期愿,已然化作现实的碧水蓝天——岳麓山上的苍翠古木,湘江之畔的碧水清湖,见证着一代代人从未遗忘的铮铮铁骨。
八十年风雨洗礼,山川无声却铭记。漫步今日长沙的葱茏山道、静观湘江北去,人们仍可感知抗战岁月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历史温度。战火虽远,铁骨犹存;英雄虽逝,精神常青。
这段用血与火淬炼的抗战记忆,必将淬炼成钢,映照英雄之城的时代模样。
长沙,是一座英雄之城。
1938年11月,“文夕大火”将长沙古城付之一炬,却并未焚尽湖湘儿女的澎湃斗志。这场因“焦土抗战”策略失误而引发的大火,点燃了长沙人民与城共存亡的决心。
1939年至1944年,中日双方在长沙展开四次大会战。前三次会战中国军队以“天炉战法”三战三捷,首次通过武力成功迫使日军回归原战略态势。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岳麓山上的重炮群覆盖江东城区,预十师葛先才团长率部从南门阵地跃出冲锋,将日军打得节节败退。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战争胜利的背后,是无数英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铸就的湖湘风骨。
历史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长沙军民如何用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的钢铁洪流,如何用生命捍卫每一寸土地。
长沙,是一座文化之城。
“文夕大火”后,长沙城内的五大古迹仅存残垣,整座城市化作一片焦土。但在这样的废墟上,文化的火种却始终绵延不断。
民族文脉危亡之际,湖南大学西迁辰溪,于沅水之滨、山洞之内重启讲堂,在烽火连天中守护文化星火,以铮铮铁骨铸就一座教育抗战的丰碑。
1945年抗战胜利时,湖南高校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战前增加了5所。
这种文化韧性源自湖湘深厚的文化传统,源自湘人吃苦霸蛮的地域性格。
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曾国藩的“屡败屡战”,再到抗战时期的“弦歌不辍”,长沙人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文脉滔滔,什么是精神不倒。
今日长沙,星城闪耀,这座“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正以其独特的城市性格,延续着这种蓬勃的文化活力。
长沙,是一座创新之城。
近年来,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持续用力打造“三个高地”。作为省会城市,长沙更有“头雁”之责。
抗战时期,长沙人民展现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正转化为今天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超级稻科研团队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试验田,最终让“禾下乘凉梦”惠泽世界,闪耀着湖湘子弟“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青年工程师们,以“霸蛮”之劲攻克核心技术壁垒,让中国制造屹立于世界舞台;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的创业者们,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探索新路,将潮涌的灵感转化为时代的强音……
长沙高新区、湖南湘江新区等国家级平台已成为创新高地,“欢迎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来湖南创新创业”的热情邀约响彻大江南北。
当年在战火中保存的文化火种,已燃成了燎原之势。抗战中的不屈与坚持,已化作今天长沙人敢闯、愿创、能干的基因密码。一座创新之都,一座创业之城,正在湘江之畔拔地而起。
长沙,更是一座未来之城。
长沙的抗战记忆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活跃的现实,早已成为城市精神的一部分。
每年的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长沙都会鸣响防空警报,这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和平的珍视。
从“荡尽胡尘秽”到“重见湖峰入眼青”,长沙完成了一场跨越八十年的历史接力。
这座城市用它的过去告诉现在,用它的现在启示未来:英雄之气不独存于非常之时,更应洋溢于和平之日;铁骨精神不仅显于危难之际,更应贯注于发展之中。
重走英雄之城长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抗战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史。
这种精神如湘江之水,奔流不息;如岳麓之峰,巍然屹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长沙这座英雄之城,必将继续以它的铁骨铮铮和创新活力,书写新的时代华章。
来源:红网
作者:秦月阳 张诗鸿
编辑:张广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