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50升油箱加67.96升油”:调查还了清白也留下反思
2025-08-28 20:36:56 字号:

“50升油箱加67.96升油”:调查还了清白也留下反思

□ 陆平

据新华网报道,8月28日,成都“50升油箱加67.96升油”事件官方调查结果出炉,定性为“加油机设备软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真相大白,加油站“油耗子”的污名得以洗清。但当时事发后,加油站的处置态度与方式,暴露了其内部管理体系的脆弱和主动服务意识的缺失。

当车主对加油机计量计费提出质疑,加油站应清晰地知道问题可能出在哪些环节。但加油站明显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与准备,只是强调加油机没错,坚持按照67.96升收费。加油站的逻辑是:加油量出错,只可能是加油机有问题。而我没给加油机做手脚,所以出错的不一定是我。他们没有想到计费系统也会出错。这显示出加油站面对加油纠纷时准备不足,所以车主投诉后,基本无所作为,只能被动等待有关部门调查处置。

加油站应急处置欠专业。当觉得油枪被封,影响经营时,加油站负责人又联系车主,以个人名义退了200元给他。在无法立即解释异常的情况下,选择先行赔付,看似快速平息了事态,实则是一种“用钱息事”的惰性思维。这种思维放弃了对真相的探究,也错失了一次内部排查系统漏洞的机会。要不是车主细心,那么计费系统计费错漏就无法发现,可能会有更多车主利益受损。

技术故障的背后是管理疏漏。调查指出,这起加错的油,是2863笔交易中唯一的异常,这恰恰证明了其对账系统和错漏预警机制形同虚设。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尤其是在涉及金融交易的环节,理应设有自动对账机制:加油机加油量、加油笔数、交易流水、现金及线上收入等,必须完全吻合自洽。一旦出现只加油40.78升,收款金额却对应67.96升这种巨大差额,系统应当自动触发警报,甚至锁定该加油枪,等待技术人员排查,而不是静待消费者发现问题。

企业经营不应止于“不违法”,更应主动追求“零差错”。调查证实加油站加油计量有误没有主观故意,守住了法律底线。但一家合格的企业,其管理标准应远高于“不违法”。它应当建立错漏自我发现、自我报告、自我纠正的容错机制,不能出现差错要靠车主的细心来发现。在主动纠错中,发现计量计费出错,应主动联系可能被多收费的顾客并退还费用。这种“主动纠错”的姿态,远比事后的任何道歉都更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被动等待有关部门调处,浪费公共行政资源,也影响企业经营与车主的工作生活。

此次事件,公众最初愤怒于加油站可能的“恶意”,如今则应警惕于这种“惰性”。“偷油”是主动作恶,而“依赖消费者的警惕来发现系统错误”则是一种被动的失职。后者虽然过错较轻,但更为普遍,对消费者信心的侵蚀同样巨大。

对于企业而言,经营管理不在于永不犯错,而在于如何透明、高效、主动地发现纠正每一个错误。别再让消费者的细心,成为维护自身权益的唯一防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陆平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