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婷(中国人民大学)
据广州日报报道,近日,江苏徐州新沂市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倒卖明星个人信息牟利的案件。追星族许某某从“黄牛”肖某和李某某处购买明星的高铁行程、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并加价转售给“代拍”和“私生粉”以获利。火车票代售点工作人员曾某向肖某贩卖信息,仅需150元就能从其手上买到个人行程信息。检察院还从许某某处查获了整整72页的身份证信息,其量之大,价格之低廉令人瞠目结舌。最终,四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至十个月不等,并处罚金和公益损害赔偿,并被要求在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信息泄露的受害者远不止明星。孩子刚登记入学,家长转头就接到各类培训机构的电话;刚买完房,各种装修电话就接连不断……这种“私人定制”的诈骗电话层出不穷。事情或大或小,但在信息化时代,每一个普通人都受到隐私信息泄露的威胁。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在如此严厉的处罚面前,为何隐私信息泄露问题仍然屡禁不止?
信息泄露往往经历无数次倒卖过程,环环相扣,追查难度较大。如前文所提到的案件,隐私信息由曾某卖出,再经肖某等“黄牛”倒卖,流入追星族许某某手中,许某某又继续贩卖信息获利以维持“收支平衡”。只要需求存在,这条信息倒卖产业链便可无限延长。然而,警方却需要投入极大的时间、精力和成本拼凑出这条产业链,有时仍会有所缺漏。在此情况下,人们往往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一定能成为逃脱追查的“幸运儿”。
事实上,目前隐私泄露案件的追查也的确难度重重:各类案件层出不穷,且案件情况复杂、追踪难度较大。因此,相关惩罚往往只能抓典型。犯罪成本低,但收益却极高。在此情况下,许多人便铤而走险,以谋求眼前的暴利。
此次的处理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现象的可能方案:“承担公益损害赔偿”并“公开赔礼道歉”的判决,超越了单纯的刑事惩罚,更具社会警示意义。“公开赔礼道歉”更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普法教育。它向所有潜在的“黄牛”和“买家”宣告:侵犯个人信息会受到法律严惩。这一判决展现了司法的坚定态度:侵犯个人信息就是侵犯公共利益,必须严肃处理。
更进一步讲,对于泄露个人隐私行为的处罚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要让隐私泄露犯罪一旦受到惩罚,便会面临难以修复的严重后果,从而起到更强大的威慑作用和法律约束力。
总而言之,面对盘根错节的信息泄露难题,仍需久久为功,不断精进调查能力与司法能力。唯有如此,信息时代才能真正沐浴技术发展的阳光,而非笼罩信息泄露的隐忧。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代婷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