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泽(山东大学)
近日,陕西某酒店自助早餐时段,一名女子因被工作人员劝阻将食物打包外带,竟当着自己年幼女儿的面,将20多个熟鸡蛋逐一捏碎,扔在餐桌后离去。这看似只是一起因小事而起的冲突,背后却反映出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8月28日 极目新闻)
从事件本质来看,女子的行为首先是对公共规则的公然漠视。自助餐“仅限堂食、谢绝打包”并非酒店单方面的“霸王条款”,而是行业通行的合理规则。一方面,免费餐食是酒店为住宿客人提供的即时服务,需保障在场客人的用餐权益,若允许随意打包,可能导致后续客人无餐可享;另一方面,这一规则也在避免食材浪费,引导客人按需取餐。女子明知规则却试图突破,被拒后非但不反思,反而用“毁掉食物”的极端方式宣泄不满,本质上是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公共秩序之上,用任性的破坏行为来对抗规则。
深究行为背后的心理,不难发现两层症结。其一,是“付费即占有”的错误认知。女子或许认为“付了房费,酒店食物就该由我支配”,却忽视了“免费自助餐”是“服务”而非“商品”,其使用权仅限定在餐厅内的用餐场景,而非可随意带走的私产。这种认知偏差,折射出对“权利边界”的模糊理解。其二,是“诉求未果即破坏”的巨婴式情绪。当诉求未被满足时,女子没有选择沟通,而是用“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拥有”的心态毁掉食物,将公共场合当作个人情绪的宣泄场,用破坏行为转嫁不满,既不顾及其他客人的用餐体验,也无视了食物本身的价值。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闹剧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远超事件本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对规则的理解,往往源于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女子当着女儿的面捏碎鸡蛋,传递的不是“维权”,而是错误的价值观:规则可以被无视,情绪可以用破坏发泄,食物可以随意浪费。这种“言传身教”的破坏力,远比说教更深远。孩子可能会误以为“只要自己不高兴,就可以打破规则、损害他人”,未来在学校和社会中遵守纪律、尊重秩序时,都可能因此产生认知偏差。比起被浪费的鸡蛋,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黄金窗口期”被误导,才是更难以挽回的损失。
20多个鸡蛋的价值或许有限,但被捏碎的规则意识、被误导的孩子、被损害的公共文明,却值得每个人反思。希望这场闹剧能成为一次警示:别让一时的情绪失控,毁掉自己的修养;更别让错误的行为,耽误了孩子的成长。毕竟,真正的文明与责任,从来都藏在每一个“不任性”的选择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坤泽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