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发
智能棋盘、手腕球、回弹健身球……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某电商平台上“适老玩具”搜索量同比增长124%,成交量同比增长超70%,且成交速度在不断加快。与此同时,人们发现,一些适老玩具其实并非专门为老年人设计,而是对儿童玩具“改头换面”。(8月19日《光明日报》)
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1亿人。在这一背景下,适老玩具逐渐从边缘品类跃升为新消费赛道。老年人也需要休闲和娱乐,适老玩具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然而,目前市场上售卖的适老玩具,大多数仅是由儿童玩具“改头换面”而来,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适老玩具不该是儿童玩具的“老年版”,适老玩具应当真正“适老”,方能满足老有所乐的现实需求。
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比较单调,加上子女们忙碌,很少陪伴他们,老人很容易感到孤独和忧虑。久而久之,不仅产生心理或精神方面的疾病,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对老年人而言,玩适老玩具既能从中体验快乐,又提高他们的专注度,还可以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症,对身心健康有利。电商平台适老玩具成交量增长的背后,则是老人群体对老有所乐的渴望与需求。可以说,随着银发经济蓬勃发展,老有所乐的市场需求不可或缺,适老玩具大有可为。
然而,一些所谓的“适老玩具”却鲜有人问津。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将“适老玩具”简化成为“玩具适老”形质变换的认知误区。即,将老人简单视为“老小孩”,用儿童玩具替代适老产品,将复杂需求粗暴化处理。玩具设计若不考虑视力衰退、关节灵活性下降等生理特征,不关注孤独感、社交需求等心理诉求,便难以真正“适老”。尤为关键的是,老年人玩玩具的目的性与儿童的兴趣驱动截然不同,除趣味性之外,对实用功能的要求也十分强烈。简单将儿童玩具“改头换面”变成适老玩具,无疑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目前我国尚无适老玩具的行业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破局适老玩具“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关键在于回归老年人的真实需求,让其真正“适老”。事实上,65岁的健康老人与85岁认知障碍老人的需求截然不同,前者需要社交互动类玩具,后者则依赖认知训练工具。因此,适老玩具必须改变儿童玩具“老年版”的现状,基于老年医学、康复学等多学科研究,开发出符合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生理特征的玩具产品。这样,从生活消遣升级为健康刚需,才是适老玩具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
同时,要尽快出台统一的适老玩具行业质量标准,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适老玩具的研发投入等。此外,还可以将部分康复类适老玩具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以减轻老年群体的经济负担。总之,未来银发经济的市场发展空间广阔,适老玩具既要“叫好”更要“叫座”,真正迎合市场刚需。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丁家发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