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光
暑期文旅市场中,研学游无疑是一抹亮色。人工智能体验、航天发射观摩、雨林探秘……“行走的课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家庭。《2024—2025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预测,今年该市场规模将达2132亿元,同比增长19%。这既反映了社会对素质教育、实践学习的旺盛需求,也凸显了文旅消费升级的新趋势。(8月20日 《人民日报》)
研学游备受青睐,根源在于其契合了“寓教于乐”的核心诉求。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将知识融入真实场景,通过可触可感的体验激发兴趣、加深理解。无论是浙江实验室里孩子们编程操控机器狗救援,还是文昌发射场火箭升空带来的震撼,这种沉浸式学习所带来的收获,往往是书本难以替代的。家长看重其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性的价值,教育工作者也认可其对知行合一的促进作用。市场与政策的同向发力,如征集优质基地、设计大赛、加强导师培训(甚至运用AI辅助),正推动供给端向更精细、更专业发展。
然而,繁荣背后,隐忧不容忽视。市场呈现“冷热不均”与“良莠不齐”并存的现象:一些项目报名遇冷,另一些则面临“货不对板”的质疑——宣传中的“深度研究”沦为“走马观花”,“专家讲解”缩水成简单介绍。更严重的是,部分机构缺乏资质,违规经营,埋下安全与纠纷的隐患。这些问题暴露出行业在机构准入、课程质量、导师水准、收费透明、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短板,已成为制约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迅猛增长的市场规模,呼唤与之匹配的规范与秩序。研学游串联“吃住行游购娱”,环节多、链条长、责任重,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体验与安全健康,绝不能任其野蛮生长。所幸,监管与行业自省已在路上。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今年5月,《研学旅游服务要求》《出境研学旅游服务要求》《研学旅游课程与线路设计指南》3项研学旅游相关行业标准正式实施,为产品服务、人员配置、安全管理等提供了基本遵循。地方探索同样积极:浙江衢州由教育直属单位主导课程开发与基地考核;海南成立省级协会、发布标准、持续培训导师;多地正探索建立“白名单”制度,旨在优化行业生态。
要让“行走的课堂”行稳致远,必须坚持“规范”与“品质”双轮驱动。要强化协同监管,教育、文旅等部门需形成合力,构建覆盖准入、过程、评估的全链条综合治理体系,严厉打击无资质经营和虚假宣传。服务机构必须将教育内涵和安全保障置于首位,摒弃“重游轻学”或“只游不学”的短视行为,投入课程研发与导师队伍建设,真正提升产品力。要推动标准落地,将行业标准转化为具体实践,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主动接受监督评估。要畅通反馈渠道,建立有效的消费者投诉和评价机制,倒逼服务质量提升。
展望未来,研学游的潜力巨大。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从追求规模到锻造品质,是研学游的必然之路。唯有守住安全底线,提升教育成色,保障体验品质,才能让研学游真正成为启迪心智、滋养成长的优质选择,让这堂“行走的课”一路风景、一路收获。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