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嘉亮(兰州财经大学)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陈女士带10岁女儿以及女儿同学一家在游玩上海普陀区环球港主题乐园时,因女儿同学身高测量引发补票纠纷。纠纷在于女儿同学的身高是否超出乐园“1.1-1.4米儿童票”的规定范围,检票时,女儿同学穿洞洞鞋测量身高为141厘米,光脚测量结果为138厘米,而乐园主管坚持“必须穿鞋测”规定。事后,经协商,乐园同意光脚复测确认138厘米达标,最终退还学生票费用。
此番“1厘米”之争,表面上是乐园对于孩子穿鞋后的1厘米锱铢必较,但其本质是儿童票规则设定是否紧跟时代变化以及规则是否留有容错空间。以此为鉴,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当下孩子发育较快的时代,游乐园该如何处理“1厘米”的误差?儿童票还能只以身高作为优惠标准吗?
曾几何时,身高是判断儿童年龄最直观的尺度。但如今,这一标准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现实挑战。数据显示,2024年,14岁女童身高中位数已达158.6厘米,男童身高中位数为165.9厘米。不少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已超过1.5米。若仍以多年前的1.4米标准作为儿童票上限,则意味着大量未满14周岁的孩子被排除在优惠之外。这不仅违背政策初衷,更形成一种隐形不公——长得快反而受罚。
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改变规则的底层逻辑,从“以身高为准”转向“以年龄为主、身高为辅”。年龄才是判断未成年人身份的法定依据。《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早在2023年便规定,6周岁以下儿童可免费乘车,6-14周岁享受半价优惠,且需核验身份证件。如此,既精准对应未成年人身份,也避免个子高就多付费的不公。
在实际场景中,身高仍可作为客流高峰时的初筛手段,以节省效率。但一旦产生争议,就应以身份证、户口本等法定证件所载年龄为准。游乐园、海洋馆等场所应配备简便证件识读设备,培训工作人员柔性执行,在守住规则底线的同时保留人性化沟通空间。
“穿鞋测还是光脚测”?此问题暴露出某些场所执行规则时缺乏灵活性和容错机制。规则本身需要科学迭代,执行也需带有人文关怀。一双鞋1厘米的误差,伤害的可能是一个家庭期盼已久的出游体验。
规则的终极目标不是“卡标准”,而是“守护成长”。从“量身高”到“看年龄”的转变,不仅是标准的升级,更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它承认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同,尊重个体差异,让童年不必为“长得快”而焦虑。
当每个游乐园、每列火车、每座影院都能笑着说“请出示证件,我们按年龄优惠”,孩子们感受到的,将是一个懂得尊重成长、守护童年的温暖世界。这,才是对“儿童利益最大化”最生动的诠释。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谢嘉亮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