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锐颖(广州大学)
近日,一则中介叮嘱进厂面试的求职者要隐瞒本科学历,只说是高中或初中学历,否则会被刷掉的新闻引发热议。本该是求职加分项的本科学历,竟荒诞地成为面试的绊脚石。
这种现象揭示了当下人力资源市场与学历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引发我们对于人才评价体系是否已经脱离“人岗相匹”原则的思考。“唯学历”与“降学历”两个极端,正在扭曲就业市场的生态,这种怪象值得深思。
“唯学历”源于选人用人的路径依赖,即以学历门槛代替岗位真实需求。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教授曾提出一个有趣的“信号发送”理论,将教育视为关于个人能力的“信号发送”机制。通俗来讲,职场就像一个盲盒,雇主不清楚求职者的具体信息,学历信号便成了最省事的“拆盲盒指南”——毕竟高学历者往往更自律、更善于钻研。然而,若是将这个信号作为招人的铁规矩,就会出现诸如深圳费大厨招聘服务员、县城中学招聘保洁等岗位都设置本科门槛的现象。这些岗位的核心要求本是手脚勤快、耐心细致,却被套上高学历枷锁;甚者,有些单位招聘教师非“双一流”不取,结果招来的人论文写得比教案多,课堂能力反倒不如普通教师。此时,这种学历信号已经将无数真正有能力却无法为这种无效信号买单的求职者拒之门外,既浪费人才,又造成资源错配,导致人力资源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
与“唯学历”的路径依赖不同,“降学历”的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利益计算与隐性歧视。企业为压减薪资寻找廉价劳动力、规避权益保障以降低用人成本等,刻意贬低学历价值,甚至要求本科生伪装成初高中学历进厂面试。这种操作是对人才招用的误判,认为高学历者是不稳定因素,坐不住流水线;又将低学历者等同于能吃苦耐劳和服从管理。结果是企业缺乏培训和关爱投入,难以吸引、培养所需的岗位人才。当技术升级跟不上生产发展,企业就会陷入技术水平低、人才流失的低水平循环。在这种环境下,降低学历的就业潜规则不仅让求职者的职业尊严受损,更造成了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招聘时的“唯学历”和“降学历”看似矛盾,却遵循同一个根本原因,即用人单位将学历视为成本控制的工具,而非能力衡量的标尺,忽视了人岗匹配这个核心。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让教育和市场能够双向奔赴,形成良性循环,让市场的真正需求反向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教育体系要实现从分数竞争到育人质量的深度跨越,打破唯学历论和学历无用论的两极误区,让课堂端和生产端不再相互分割。应推动课堂对接生产需求,让企业深度参与学科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质性,助力学子在校期间习得企业所需能力。
正如福耀科技大学以个性化培养、校企协同、公益属性为特色的办学方式,催生出更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引发考生热捧和社会热议,为教育部门从应试导向到育人实效的转型提供了鲜活案例。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既能避免学历资源错配,也能让学生找到成长坐标,避免困在“读研提学历、考公求稳定”的焦虑中,让教育真正培养出更多带着技能走向市场的人才,让企业能识别出更多具备对应能力的岗位适配者。
对企业而言,技能本应取代学历成为用人核心标准。与其纠结求职者的毕业院校,不如设计更精准的能力测试。当企业能够明晰岗位需要什么能力,而非简单划设学历门槛,既能找到真正合适的岗位匹配人选,让求职者坦然凭借自身能力获得认可,也能倒逼求职者专注技能提升,避免学历伪装的荒诞事件发生。
说到底,“能干什么”比“毕业于哪”更重要的朴素道理并不难懂,考验的是社会的理性程度——让每个岗位都找到合适的人。当我们不再用学历给人贴标签,企业能坦然说“这个岗位适合初高中生”,求职者能自信讲“我虽然学历不高但技能强”,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彰显:它不仅仅是为了那张文凭,更是为了让人拥有选择的底气和信心。这才是人力资源市场应有的健康活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余锐颖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