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我们为什么愿意看“李福贵”?
2025-08-22 15:33:29 字号:

我们为什么愿意看“李福贵”?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胡珊珊(长沙理工大学)

“我要用做自媒体赚的钱,带全村的老人去旅行!”这是抖音视频创作者“李福贵”在最新发布的视频的开场白,吸引了七百多万人的停留与点赞。整条视频叙事简单,她穿着朴素,带着村里46个老人去了一趟河南郑州,看了一场舞台剧《只有河南》。无数的网友在评论区表达了感动与支持,也不禁让人开始思考,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我们为什么愿意看“李福贵”?

纵观“李福贵”的所有作品,我们得以窥见她并不轻松的人生轨迹——父母双双智力有障碍,从小被爷爷奶奶养育长大,童年常常被议论“非亲生”,学生时代被霸凌,被羞辱,早早辍学打工。二十多岁在奶奶去世之后选择回到农村和爷爷一起撑起这个家,学起了用短视频来改变自己的困境。

她的视频里没有精致的画面和复杂的剪辑,却充满了粗糙而真实的生命力。镜头扫过土路、砖房和老人布满皱纹却笑意盈盈的脸,也记录着她一声声“谁要豆腐”“吃不吃豆腐”的吆喝。人们突然意识到,在我们追逐明星八卦和靓丽生活的同时,还有这样一个真实、温暖的中国乡土,正以一种沉默而坚韧的方式存在着。

“李福贵”的走红,并非偶然。在信息爆炸、内容高度同质化的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审美疲劳”。精致但空洞的摆拍、过度修饰的“滤镜人生”、千篇一律的带货话术,已经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倦怠。而像“李福贵”这样未经雕琢的真实记录,恰恰成了一种稀缺的内容。它不提供虚幻的逃避,而是提供了一种坚实的连接——连接我们或许已经疏远的乡土根脉,连接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共情。

更重要的是,她的视频重构了我们对“成功”和“价值”的认知。在一个崇尚个人财富与阶层跨越的时代,“李福贵”的叙事核心却是“回归”与“反哺”。她回归农村、扎根泥土,并用自己逐渐获得的影响力,去照亮她身后那个更为沉默的群体——村里的留守老人。她带46位老人去旅行的视频,之所以能引起七百万人的共鸣,正是因为它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体利益的、更为宽阔的道义与担当。这并非宏大的英雄主义,而是具体的善良:我记得你们,我愿带你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件事只有她能做到吗?但是只有她做了。

从心理层面看,“李福贵”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叙事治愈”。她的个人经历充满苦难,但她的视频基调却鲜见卖惨与抱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行动力的乐观。无数网友在她的故事里投射了自身对坚韧、勇气以及人性美好的期待。我们点赞、转发,不仅是在鼓励她,也是在肯定一种我们内心认同却可能难以完全践行的价值观:人可以被生活击倒,但绝不能被打败;生命的价值,在于负重前行时,仍不忘照亮他人。

当然,这股“乡土流量”热潮也值得冷思考。当真实成为新的流量密码,难免会引来模仿与表演。如何避免这种真诚的记录被商业浪潮裹挟,是“李福贵”们需要面对的长期课题。大众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唯有持续的真实与真诚,才能让这种关注超越一时的感动,转化为对农村留守老人群体切实、长期的关怀。

总而言之,我们愿意看“李福贵”,是因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快节奏时代最稀缺的三样东西:一是“真实”,它刺破了信息的泡沫;二是“坚韧”,它回应了时代的焦虑;三是“善良”,它唤醒了我们内心的共情。她的故事让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河南一个普通村庄的日常,更是让我们看见了每个人内心对于真挚、温暖与良善的深切渴望。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一个励志的博主,更是一种我们愿意相信并希望其生生不息的生活信念。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胡珊珊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