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钰(长沙理工大学)
8月20日,湖北武汉一女子发视频吐槽称,其8月10日骑完共享单车想还车时,即便骑到了系统划定的“运营区”后,仍提示“不在运营区内”,就连最初扫码的地方也无法归还,多次尝试无果,她只能交了10元的调度费。此前,也有不少网友吐槽共享单车存在“停在P点仍还车失败”“骑车5分钟,停车10分钟”等问题。除了共享单车之外,共享充电宝也存在“好借难还”的问题。(8月22日 中工网)
扫码即走的共享单车,随取随用的共享充电宝,本是为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和充电焦虑而生的便民利器。中消协报告显示,共享设备“归还难”已成消费投诉热点,本为解决出行痛点的便民服务,反因“难还”成了用户新的障碍。
“好借难还”,首先是企业想得不长远。不少共享企业一门心思搞扩张,却懒得管后续运营。共享单车为了占市场,盲目投放大量车辆,电子围栏的精度却疏于管理,用户明明在划定区域内,系统却仍提示“不在运营区内”,甚至连最初扫码的地方都无法归还。共享充电宝亦是如此,商圈、车站里充电桩铺得密密麻麻,却不及时调配设备,用户跑断腿也找不到可归还的站点。企业把 “好借”当噱头,却把“难还”的麻烦甩给用户,让消费者替他们的管理漏洞买单,背离了共享经济便民的初衷。
监管跟不上,也让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针对共享设备“难还”的情况,缺少具体的行业规范和处罚办法。虽然中消协将共享设备归还难等问题列为投诉热点,但光警示不够,企业被投诉,往往是和单个用户进行协商,达成和解,却很少从根本上改进服务。这种只解决个案的做法,让“好借难还”成了行业通病,消费者只能一次次陷入维权的被动循环。这不光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增加时间、金钱等额外成本,更会消磨用户对共享经济的信任,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用户要是总为还车、还充电宝发愁,甚至不得不支付额外费用,他们对共享设备的好感会逐渐消失,转而选择其他替代方式。长此以往,共享经济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小,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
要清除这只“拦路虎”,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企业要找回便民的初心,别只想着扩张,先把运营做好。共享单车定期校准电子围栏,让还车区域更精准;共享充电宝做好实时监测,及时调配,避免满载。同时,还要设立通畅的投诉渠道,用户遇到问题能及时响应、妥善解决。监管部门应加快出台具体规定,明确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可以把“归还成功率”纳入考核,和企业运营存续、信用评价等挂钩,对问题多的企业就进行约谈、罚款,甚至取缔。另外,还得让消费者维权更容易,合法权益有保障。
共享经济的关键是便民、高效,“好借难还”明显与之相悖。只有企业切实履行责任,监管部门筑牢防线,才能真正挪开“拦路虎”,让这最后一公里不再卡壳。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石佳钰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