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川(吉首大学)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川航某航班上一名白金卡旅客,在飞行过程中想在服务间摆餐,但被乘务长以“食品安全”为由拒绝。此后,该旅客在航班上刁难乘务组,要求乘务长来摆餐,称“你说食品安全,那你来摆吧。”8月21日,川航相关工作人员称,该事件发生于7月28日,航空安全员介入处置后,旅客回到了座位,当班机组在事件过程中的操作符合公司规范,并呼吁旅客文明乘机,遵守客舱秩序。
需明确的是,所谓的“帮摆餐”并非机组方面提出的要求,而是这位白金卡旅客主动提出的。还需说明,此事发生的场景并非普通日常生活环境,因此“帮忙”的意义也截然不同。比如说,在路上热心帮忙做些好事,不仅没问题,也大概率会收到感谢。毕竟,这样的帮忙能推动事情向好发展。但在飞机上非要凑上去“帮忙”摆餐,这种“帮忙”本质上是试图对机组人员正常履职的粗暴干扰和不当干预,非但不是助力反而会给本就严谨的操作增加风险系数。被拒绝纯属咎由自取,一点都不冤。
此外,被拒绝后旅客的报复措施是进一步的干扰和不当干预,是对飞行秩序的公然挑衅。此时再空谈“做文明乘客”纯属隔靴搔痒,没有实打实的处置措施,就是对越界行为的纵容。诚然,飞机上需要乘客帮忙的事屡见不鲜。比如,医生救死扶伤,是专业素养与应急需求的良性契合,是规则框架内的善意协作。但某些个体把越界当“热心”,把报复当“维权”,不过是借“互助”之名行任性之实,压根不配与真正的善意相提并论。
需注意,互助关系的背后对乘客身份和所处场景有着严格限定。换言之,在飞机上想帮忙不是什么事都能插手,特定场景往往对帮忙乘客的身份、专业技能有着明确要求。拿此事来说,乘务组摆餐既非紧急情况也非需要特殊专业技能介入的场景,其操作有固定流程和安全规范,乘客贸然参与反而可能打破原有秩序,带来不必要的风险。这种情况下,乘务组的拒绝并非不领情,而是出于对整体安全和服务规范的考量。
因此,公共安全面前保持边界才是明智之举。飞行途中,乘客的身份和权利边界决定了,享受应享的权利,遵守安全规定、保障自身安全才是旅途中的应有之义。这并非是对乘客的束缚,而是为了让每一位旅客都能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完成旅程。
还应看到,这一事件的发生,背后既有想帮忙的善意,也潜藏着特权思维的影响。一般来说,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想为别人提供帮助也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毕竟,“你想提供帮助”和“对方是否需要”本就是两回事。被拒绝很正常,恼羞成怒才显得反常。通常情况下,“需要帮忙吗”得到“不用,谢谢”的回应时,本就该是这段互动的终点。但在该事件中,这位白金卡乘客在被机组人员拒绝后,却没有选择让互动正常结束,反而用刁难的方式宣泄不满。
不难理解,白金卡的取得需要特定门槛,对应的服务也确实优于普通乘客。也正是在这一语境下,结合该当事乘客的表现,更能看出特权思维作祟的影子。简言之,这位乘客似乎认为自己的需求或行为理应得到肯定回应,一旦未获满足,便难以接受并采取不当方式表达不满。
这也提醒,民航业将“旅客”满意度异化为单一考核指标,就不免导致“特权”思维的滋生。因为害怕被投诉而不敢对明显违规违法者采取相应措施,这将导致安全底线逐步走向瓦解。
事实上,这恰恰也是目前行业生态的沉疴痼疾。“怕投诉”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规则底线在“五星好评”面前节节退让。对此,必须重构考核体系。安全维度的权重必须彻底碾压主观评价,科学性与严谨性容不得半分粉饰。更应赋予从业者硬气的拒绝权,以仲裁机制为恶意差评兜底。至于违规违法者,必须祭出更具威慑力的手段,零容忍绝不能是口号,当场约束、及时移交警方,才能让规则真正长出牙齿。
好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么闲还不如出去擦飞机”,网友们几乎趋于一致的情绪可见对此事的态度。这也印证了,维护公共安全几乎是民众共识。所以,也提醒相关个体,别只让特权意识左右认知,法律意识也要跟上。而对于服务行业,更需清楚,“上帝”病该治就得治,造“上帝”得不来真正的满意,把安全当底线、让规则硬起来,才是正道。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川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