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平
近日,四川富顺一名出租车司机周师傅遭遇疑似醉酒的乘客,在支付10元车费时,竟通过手机扫码支付了146528元。周师傅发现后立即寻找乘客未果,只好求助派出所退还这笔意外之财。(8月23日 红星新闻)
我们应该为周师傅的诚信善良点赞。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错付14万多元的数额确实让人惊讶,但或许算不上极其严重的大事,更像是生活中一段意外的小插曲。毕竟从法律和常理来看,这样的大额款项属于不当得利,多数人大概率不会选择贪心昧下——这笔钱很难真正“留得住”,最终多半还是会归还给原主。即便有人一时存有侥幸心理,不仅会给款项的找回增添不必要的麻烦,自身也可能面临法律层面的责任,这样的代价显然不值得。
生活中小消费错付大金额的情况,这不是孤例。在网站上搜“误将密码当成金额支付”,可搜出一大把案例。虽然错付的大额资金最后都无一例外退回了,但不少都经历了要么错付者报警要么收款者报警的过程,还是耗费了一些周折。
既然,生活中错付大额资金现象不少见,为何支付平台未能关注到这一现象,居然就让资金这么毫无预警地一键给付出去了?按理说,支付系统应当设有风险识别系统,能够监测异常支付行为。一笔普通出租车费出现超过常规数万倍的支付金额,明显不符合正常交易特征,理当触发风控系统的警报。然而事实是,支付畅通无阻,没有任何提示或验证环节。
这暴露出当前支付系统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支付平台为了追求便捷体验,可能降低了安全验证的级别;另一方面,风控系统的智能识别能力仍有提升空间,对于非常规交易模式的识别不够敏感。更重要的是,支付平台对于用户可能处于非清醒状态下的交易行为,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
消费者醉酒状态下误转账巨额资金,老人不慎误操作导致大额资金转出,甚至儿童玩手机游戏时无意中进行高额充值等情况,时有发生。这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支付系统是否应该在便利性与安全性之间寻找更好的平衡点?
支付平台应当引入更加智能化的风险识别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习惯,建立个性化交易模型,当检测到与用户常规行为模式严重偏离的交易时,系统应自动启动额外验证程序,如要求二次密码确认、人脸识别或语音提示等。
同时,可以考虑设置分级授权机制。针对不同金额段的交易,实施不同的安全验证要求。特别是夜间时段,当用户可能处于疲劳或醉酒状态时,系统可以自动提高大额交易的验证标准。
此外,支付平台还应建立更加便捷的纠错渠道。一旦发生误操作,用户能够通过简易流程快速撤销交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需要多方奔走甚至求助警方。
我们不能总是依赖个人的道德自律来弥补系统设计的不足。支付平台应当承担起更多责任,在技术层面构建更加完善的安全防护网,既保障支付的便捷性,又确保用户的资金安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陆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