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雅婧
泰山索道旁的悬崖上,一根根被丢弃的登山杖格外刺眼。这些本应助力登山的工具,如今成了景区环境的负担,也折射出旅游文明建设中的短板。游客随手丢弃的动作背后,是对公共环境的轻慢,更是对他人劳动的漠视。(8月23日 《潇湘晨报》)
从泰山到厦门天竺山,山岳景区中登山杖乱丢现象并非个例。在泰山南天门索道附近,游客乘索道下山前随手丢弃登山杖,似乎成了“惯例”。景区虽设有垃圾桶和回收箱,甚至推出“登山杖换冰棍”的暖心举措,却仍难阻随手丢弃的行为。有游客将闲置登山杖送给上山者,这份善意与随手丢弃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更显文明旅游意识的参差。
登山杖的“命运终点”不该是悬崖峭壁。这些被丢弃在险要位置的垃圾,不仅破坏自然景观的和谐,更给清洁人员带来极大困扰。景区工作人员要在悬崖峭壁间清理这些废弃物,既要面对高空作业的风险,又要耗费额外的人力物力。网友的不解与质疑,恰恰反映了公众对这种行为的集体否定——便利自己的同时,不该将麻烦留给他人。
游客的行为边界,从来都有明确的法律标尺。我国《旅游法》明确规定,旅游者应当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律师指出,乱扔登山杖破坏景区环境,违反社会公德,景区有权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不听劝阻者进行警告教育。但现实中,景区管理往往止于“不便接受采访”的回应,法规的威慑力未能充分发挥,这使得一些游客心存侥幸,将公共规则抛之脑后。
文明旅游的养成,不能仅靠道德呼吁。“登山杖换冰棍”的创新做法,体现了景区引导文明行为的努力,但仅靠正向激励远远不够。在一些丢弃行为高发的路段加强巡逻劝导,对违规行为及时制止,将法律条款转化为具体管理措施,才能让规则真正“长牙”。当“随手丢”可能面临警告教育甚至处罚时,游客才会更慎重地对待手中的登山杖。
旅游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风景,更在于展现文明。那些被丢弃的登山杖,考验着游客的文明素养,也拷问着景区的管理智慧。当登山杖不再被随意丢弃,当回收箱前多些自觉投放的身影,文明才会与风景同行,成为景区最美的底色。这既需要游客心中有尺,更需要管理有界,唯有双向发力,才能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文明的见证。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翟雅婧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