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志
近日,多地审计报告披露的养老保险违规发放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山东2市48县在2022年至2024年间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41.48万元;同期还有2798名低保特困等重点人群,因政策落实不到位而应保未保。北京市由于区级社保发放机构审核不严,同期向284名服刑、死亡人员违规发放1954万元,吉林也有15名不符合条件者领取34.4万元。各地还普遍存在应保未保、未及时清退、甚至巨额挪用等问题。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折射出我国社保体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令人不禁发问:我们辛勤缴纳的社保金,为何会流入逝者之手?
表面观之,技术因素确实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社保、民政、公安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问题突出,信息不畅、数据比对不及时成为各地审计报告中的高频词。一个人去世后,民政部门的火化信息、公安部门的户籍注销信息、社保系统的发放信息,本应无缝对接,现实却是各部门数据自成孤岛,互不相通。这种技术层面的梗阻,导致“死亡领社保”的荒诞剧持续上演。
然而,若将问题简单归咎于技术因素,未免过于天真。审核不严格、未及时清退等表述,暴露出明显的人为失职。部分社保经办人员责任心缺失,审核流于形式;一些地区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内部管控宽松软;甚至不排除个别人员利用制度漏洞,内外勾结冒领社保金的可能。技术漏洞与职责缺位交织,共同导致了社保基金的“跑冒滴漏”。
社保基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亿万劳动者辛勤积累的“活命钱”。它的流失直接损害了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凸显资源错配的社会不公。当年轻人看着自己每月工资条上扣除的社保金额,却听闻基金被违规发放的消息,那种愤怒与无奈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不仅会侵蚀公众对社保制度的信任,更可能影响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技术革新与制度完善的双轮驱动。当务之急是打破数据壁垒,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民政、公安、司法、社保等部门的实时数据交互。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智能预警系统,对疑似死亡、服刑仍领取待遇的情况自动报警。同时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数据提供、核验、处理各环节的责任与时限。
但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人来操作,再完善的制度也需要人来执行。必须建立清晰的责任追究机制,对审核不严、监督不力的经办人员严肃问责;对故意冒领、内外勾结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对挪用社保基金的犯罪活动从严惩处。只有让每个环节的责任人都感受到制度的刚性约束,才能有效遏制社保基金的流失。
此外,还应建立透明的社保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情况,接受公众监督;探索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社保基金使用情况进行独立评估;设立便捷的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
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解决社保流失问题,不仅需要修补技术漏洞,更需要强化责任兜底;不仅需要一时一地的专项整治,更需要长效机制的建立完善。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我们缴纳的每一分社保金都能真正用于保障民生,让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制度充满信心,让老有所养真正成为可信可靠的承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杨光志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