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免费博物馆门票“秒光”,文化福祉不容“价高者得”
2025-08-24 16:15:00 字号:

免费博物馆门票“秒光”,文化福祉不容“价高者得”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杨柳(重庆大学)

据澎湃新闻报道,记者实测十家热门博物馆发现,免费预约名额常在几分钟内被一抢而空,部分场馆甚至“秒光”。与此同时,多个第三方平台却能通过“讲解服务”等形式,提供数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付费套餐,让用户在官方预约渠道无票的情况下顺利入场。一边是公众苦苦守点抢票却屡屡落空,另一边却是平台承诺九成成功出票率,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发问:免费的博物馆,为何成了“氪金”玩家的特权场?

从“黄牛”利用技术操控的抢票系统,到“买讲解送门票”的隐性捆绑销售,再到特展票沦为变相入场券,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与可达性正面临严峻挑战。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初衷是让更多人平等地接触历史文明,感受文化的力量,但如今,“不付费就难以入场”的现象,正在架空这一政策的根基。当文化服务的获取不再取决于个人意愿与时间安排,而是变成了钱包厚度的比拼,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的“钞级分化”正在悄然发生。

从表面上看,第三方平台所提供的是一种便利服务,但实际却是在公共资源之外构建起了一个“价格筛选”机制——通过金钱加速、规避排队、替代预约,把本应公民平等享受的文化权利转化为具备购买能力者的专属通道。这不仅扭曲了文化服务的初衷,还助长了“文化服务私有化”的趋势。一些人宁愿支付高价,也不愿再与大众同台“拼手速”,这背后隐藏的不是效率的追求,而是对制度公平日渐流失的无声投票。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博物馆票务市场在法律监管上几乎处于“裸奔”状态。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等相关部门虽有颁发关于演出市场的票务管理条例,但却未将博物馆等公益场所纳入其中,导致“技术抢票”“平台代约”等乱象长期游离于制度之外,执法难度大,责任边界模糊。一些商家更是钻制度空子,通过“讲解服务”名义掩盖倒票实质,甚至形成“稳赚不赔”的运营链条。与此同时,部分博物馆默许“特展票跳过预约”的事实,也在无形中为这种“钞级特权”敞开了后门。

文化是公共的、普惠的,不应成为资本套利与技术筛选的对象。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多主体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建立面向公共文化场所的专属票务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平台倒卖、代抢等行为,明确官方预约渠道的唯一性。另一方面,博物馆应优化票务系统设计,拓展线下预约渠道,优化票务分配模式,避免公共资源在“看似公平”的技术规则下,被暗中操控。此外,公民个体面对部分平台采取的捆绑销售等不法行为时,要积极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并自觉规范个体行为。

文化福祉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抢到门票”的成就感,也不在于“花钱买体验”的捷径感,而应在于每一位普通人都能有尊严地、平等地走进博物馆,与历史对话、与文明同行。如果我们容忍“钞级特权”在文化场域蔓延,那么最终失去的,不只是公众的文化获得感,更是整个社会对公共价值的信任。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杨柳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