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高铁无座票价之争,不只是一场公平之问
2025-08-24 18:19:51 字号:

高铁无座票价之争,不只是一场公平之问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李娜(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有网友发文质疑:“高铁无座票与二等座票价相同是否合理?”该话题引发热议。8月21日,12306回应称,无座旅客可使用车内空座,遇人有座则需让位,并称该定价合理。

若单从价质对等的市场逻辑看,无座票与二等座同价确实难称合理,但放在铁路运输的现实语境中,短期维持这一定价,或许是资源约束下的无奈平衡。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首先要承担保通保运的公共责任,尤其是在春运、暑运等运力高峰,无座票的存在本质上是为了让更多人走得了。对于急于返乡的务工者、学生群体,无座不是选择,而是能到家的最后机会。倘若贸然推行无座票降价,可能会引发新的秩序难题,有人或许会故意购买低价无座票抢占二等座,导致有座乘客权益受损;而铁路部门要区分无座与有座乘客的使用边界,势必要增加查票、协调的人力成本,反而可能降低运输效率。从这个角度看,同价更像是一种底线保障,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谈好不好。

从表面上看,铁路部门似乎在运力调度、票务管理和服务包容之间取得了一种临时平衡。然而,站在乘客的角度,同价却不同服务,难免有公平性存疑之感。争议的背后,实则牵扯到公共服务如何权衡效率与公平、如何对待每一位旅客的尊严与体验的重要命题。

无座票的争议核心,从来不是有没有座位,而是公平感与尊严感的缺失。持无座票的乘客,看似享有临时乘坐空余座位的权利,实则要面对双重尴尬。要么跑遍整个车厢也找不到空座,只能在过道、连接处忍受数小时的拥挤;要么好不容易找到座位,却时刻提心吊胆,生怕下一秒就被请走。这种落差,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疲惫,更可能影响旅客对“公平”的心理感受就像公众认同同工同酬”一样,在服务消费中,大家自然也期待“同价同质”的基本逻辑。

铁路部门常说无座票是兼顾需求与权益,可当无座乘客的需求只是能站着到家,权益仅停留在不被赶下车,这样的兼顾难免显得单薄。毕竟,高铁作为现代化的公共交通工具,不仅要承载运输功能,更要传递人文温度。

有人要求无座票降价,这可能过于简化现实。铁路运输是一张复杂的运营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无座票若实行差异化定价,虽在道理上更容易被接受,却也可能带来执行层面的难题:如何防范票务系统被恶意套利?如何合理设置折扣幅度?是否会导致更多乘客因低价抢购无座票,反而加剧车厢拥挤?因此,在诉求公平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铁路系统实际运行中的技术与管理约束。

真正的出路或许不在于要不要降价,而在于如何更好地服务。无座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服务设计问题,它呼唤更精细化的运营和更人性化的创新。例如,通过技术升级实时显示可坐空位,或推行分时段、分区间弹性定价,这些措施都可能在不颠覆现有票制的基础上,显著改善无座旅客的体验。事实上,12306也表示将收集公众意见并评估政策调整的可能性。这也意味着,当下的讨论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推动服务优化的契机。

高铁无座票的争议,其实折射出所有公共服务都面临的共同课题:当资源有限时,如何在保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关乎高铁,也涉及城市公交、医疗保障、教育资源等众多领域。一项好的公共政策,不应仅立足于能否运转,还应致力于能否更好地服务每一个人。它需要管理者不仅具备企业思维,更要具备公众视角;不仅追求短期效益,更应重视制度背后的程序正义与道德正当性。

无座票问题或许暂时无解,但公众的每一次理性发声、媒体的每一轮客观讨论、相关部门的每一重审慎考量,都是在为通向更优解的道路铺就基石。只有当技术、政策与公众意识共同进化,公共交通才能真正成为承载每一个人幸福出行的轨道。既送人抵达目的地,也不辜负每一段旅途里的期待与信任。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娜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