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职校实习,如何从“卖人力”走向“育人才”?
2025-08-25 19:38:35 字号:

职校实习,如何从“卖人力”走向“育人才”?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实习本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从课堂走向岗位的桥梁。然而,在某些职业学校,这一环节却被异化为学校、中介与企业之间的利益交换。据封面新闻消息,近日,一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反映,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曾被学校强制安排到电子厂实习。对此,云南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就回应称,将落实调查。

一些学校通过克扣学生工资、收取“管理费”等方式牟利,中介则按人头向学校支付“回扣”,企业获得稳定且廉价的劳动力的新闻也屡见报端。在这条灰色产业链中,学生成为被交易的“商品”。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类违规实习往往以毕业证相要挟,使学生陷入“不敢拒绝、难以维权”的困境。

细究职校实习的乱象,背后却是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便是监管机制存在漏洞。虽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令禁止通过中介安排实习、克扣学生报酬等行为,但对违规学校的惩处力度不足,多停留在“责令整改”,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其次,学校逐利动机强烈。尤其部分民办职校,将实习视为“生意”,通过与合作方分成获利。在利润诱惑下,教育初心难免迷失。再者,职校生维权能力相对薄弱。在毕业的关键节点,学生往往缺乏博弈手段,担心影响毕业而选择沉默。同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在无形中助长了乱象——职校生被贴上“学习差”“没前途”等标签,其权益受损时更易被忽视。

面对如此乱象,江苏宿迁的专项整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据《新华日报》8月5日报道,当地通过纪检监察强力介入,联合教育、人社等部门成立专班,全面起底问题线索,斩断利益链条,对违规行为形成强大震慑。更重要的是,当地推动实习管理从“利益导向”回归“育人本位”:严审企业资质、强化过程监督、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并通过“双导师制”“驻厂教师跟踪”等机制确保实习质量。

这一转变表明,根治实习乱象需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制度建设筑牢防火墙,如明确实习报酬直接支付给学生、严禁中介参与、强化违规惩处;也要加强动态监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实习全过程透明化管理;还需从根本上改变校企合作模式,推动学校与优质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让实习真正成为技能提升的平台。

整治实习乱象,不仅关乎学生权益,更关乎职教的社会形象与发展前景。正如宿迁一名实习后收获自信的职校生所说:“原来我也能把技术练得这么好。”这种成就感,正是职业教育应有的育人成果。而社会也需摒弃职业偏见,认识到技能人才的价值与尊严。

归根结底,让实习回归教育本质,是一场关于制度监管与教育初心的双重考验。唯有斩断利益链、筑牢制度防火墙、压实各方责任,才能让职校实习告别“潜规则”,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而这,不仅是职教改革的核心议题,更是社会公平与教育正义的重要体现。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