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龙
近期发布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起对符合条件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补贴按年度发放,当前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各地将于8月下旬陆续开放申领。然而,就在补贴即将兑现之际,众多新手父母发现,奶粉、纸尿裤等母婴用品价格“涨声响起”,不少知名品牌因此陷入“借机牟利”的舆论漩涡。(8月25日 《新华每日电讯》)
国家发放育儿补贴,目的是缓解家庭养育压力,提振生育意愿。可补贴还没到账,母婴用品价格却悄然上涨,这难免让人感到寒心。这不仅直接增加了育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可能让国家鼓励生育的政策善意大打折扣。
育儿补贴政策的出台,本是一项暖人心的惠民之举,旨在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让育儿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但如果母婴用品价格随之上涨,补贴的效果就会被大大削弱,甚至可能出现“补贴多少,涨价多少”的尴尬局面,让补贴沦为一场“数字游戏”。
从市场规律来看,商品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原材料成本、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等。但此次母婴用品价格上涨,时机如此巧合,实在难以不让人怀疑商家是否在“借机牟利”。毕竟,育儿补贴政策的出台,意味着育儿家庭的购买力有所提升,这对商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诱惑。在利益的驱使下,个别商家很可能会丧失底线,通过涨价来获取更多利润。
商家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不能以损害消费者利益和国家政策为代价。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式来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经营,而不是一味地靠涨价来“割韭菜”。否则,即使短期内获得了利益,从长远来看,也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份额。
面对母婴用品价格“涨声响起”的现象,监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管。一方面,要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建立健全价格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母婴用品价格动态,对价格异常波动的情况进行重点关注和调查;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对违规商家依法依规进行严惩,提高其违法成本。同时,还要加强对商家的宣传教育,引导其诚信经营,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此外,消费者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在购买母婴用品时,要多关注价格变化,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如果发现商家存在价格违法行为,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育儿补贴政策是国家对育儿家庭的关怀和支持,绝不能让个别商家的涨价行为破坏了这份善意。只有政府、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补贴真正惠及育儿家庭,让政策的温暖落到实处。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许海龙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