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我一生最后悔的事情,就是送女儿出国。”8月22日晚,山东诸城的李先生回忆起女儿小文(化名)的遭遇,忍不住哭泣。他19岁的女儿到马来西亚留学,没想到,到当地的第9天,家人接到噩耗:女儿在当地不幸去世。(8月23日 极目新闻)
这场悲剧的导火索,始于一场冒充警察的电信诈骗。骗子深谙留学生的软肋:初到异国语言不通、信息闭塞,对“官方身份”天然敬畏;父母不在身边,孤独感容易放大恐慌。于是他们穿上“公检法”的外衣,用“电话卡涉案”的莫须有罪名制造焦虑,再用“保证金可退”的承诺降低戒心,最后用共享屏幕软件锁死退路。从“上海市虹口公安局杜峰警官”到“马来西亚通讯局”,从“25.8万保证金”到“远程操控手机”,骗子的招术像台精密仪器,每一步都掐准了受害者的心理穴位。
更扎心的是,这场悲剧暴露的安全漏洞远不止于诈骗本身。小文通过教育机构走出国门,可从“调整留学项目”到“输送至马来西亚”,机构是否尽到了风险告知义务?当孩子在异国遭遇诈骗时,有没有畅通的紧急联络机制?李先生联系不上女儿时,是否触发了机构的应急响应?这些问号,撕开了部分留学服务“重输送、轻保障”的遮羞布。就像盖房子只砌墙不封顶,看似完成了“输送任务”,实则把孩子推到了安全盲区。
最痛的是,这样的“电诈暗箭”本可阻挡。我们总说“提高警惕”,但对留学生来说,“警惕”需要具体的“防御武器”——不是空洞的“别信陌生电话”,而是教他们识别“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办案调查”的常识,演练“接到涉案电话如何核实”的场景,甚至提前安装反诈预警软件。可现实里,多少家长只忙着准备行李,学校只强调学业规划,把防诈教育简化成“贴张海报”?当诈骗分子在数字空间里“精准狩猎”,我们的安全教育还在搞“大水漫灌”,这怎么能防得住?
要织密留学安全网,得下“绣花功夫”。教育机构该把“安全课”纳入留学服务必修环节——模拟诈骗场景演练、发放防诈手册、建立24小时应急联络通道;警方要加强跨国反诈协作,让“冒充警察”的骗子无处遁形;家长更要学会“远程陪伴”,多和孩子聊聊日常,别等联系不上才慌了神。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个留学生明白:真正的“安全指南”不在行李箱夹层,而在心里——遇到拿不准的事,直接打官方电话核实,永远别信“私下解决”的鬼话。
小文的坠落,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警钟。留学是为了看更大的世界,可如果连“不被骗”都成奢望,谈何“看世界”?当我们在机场为留学生送行时,除了说“一路平安”,更要教会他们:“遇到拿证件威胁你的人,先挂电话;提到转账的‘警察’,一定是骗子。”这不是胆小,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别让“电诈暗箭”射穿了家庭的期待,别让安全漏洞吞噬了青春的光芒。筑牢这道网,需要学校、机构、警方、家长共同发力——每个孩子背后的牵挂,都值得被好好守护。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