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生
近期,上海多个区教育局在上海政府采购网密集发布采购意向公告,计划为三、六、七、十年级学生统一配备运动手环,总预算金额约1.4亿元,主要用于监测心率、记录运动数据、辅助教学管理等。这一举措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学生运动手环可提升体育课质量、青少年体质健康并呵护运动安全,反对者则质疑其隐私风险与实际效果。(8月29日 上游新闻)
记者注意到,今年6月,上海市教委印发《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落实学生每天累计不少于2小时的综合体育活动,推动“智慧体育”建设,指导各区为学生配置运动手环。这是相关教育局采购手环的“政策依据”。
按理说,运动手环可辅助教学管理,而且由政府出资、公开采购、统一配备、免费佩戴,是一项关爱学生健康的惠民工程。不过,相关采购公告发布后引发热议,值得关注。
事实上,像上海这样的城市,一些学生已佩戴智能手表。这些手表的功能比手环多得多,一般可覆盖手环的功能,除可实时通话外,家长还可随时查看监测情况。由于手环没有通话功能,有家长吐槽学生不得不多戴一件东西,增加额外负担,不无道理。
如何运用监测数据,也是公众关注问题之一。学生每日戴手环形成的数据,从法律上说属于个人隐私,家长对如何存储、应用数据有知情权。如何确保学生隐私不泄露及不滥用,对有关方面而言是一个不小考验。
更为重要的是,佩戴手环的意义有多大,值得商榷。从媒体报道来看,教育主管部门的初衷是落实学生每天2小时运动。8月29日,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手环可以监督学生体育参与情况,进而推动学校“开齐、上足、上好”体育课。
问题是,落实每日2小时运动,非要学生佩戴手环不可吗?一些学生参与运动积极性不高,在部分学校确实存在。究其原因,一般有三类:一是时间与学业冲突,如课业负担重、运动时间被主课占用;二是主观意愿不足,如缺乏运动兴趣、怕苦怕累;三是硬件条件受限,如场地狭小、器材不足等。假如认为学生佩戴手环后,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显然过于乐观。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采购公告显示,总额1.4亿元的手环采购数量,只能满足四个年级段的学生需求,如果要涵盖十二个年级的学生,累计耗资只会更多。此外,每年还会新增大量学生,加上后续维护成本需要,总支出惊人,有网友担忧项目“烂尾”,并非杞人忧天。
落实每天2小时运动,有助于学生释放压力、改善情绪、磨炼意志品质、提升学习效率以及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在推进相关工作过程中,许多学校不乏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可见,耗费巨资让全市中小学生佩戴手环,看似科技感十足,实则意义不大,应当三思而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徐林生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