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欣瑶(南京师范大学)
据南京发布消息,8月29日,东南大学迎来4200余名大一新生。当天,#大学新生报到市民让出1800个车位#话题冲上热搜。在新生报到高峰期间,太平北路沿线的商铺、小区居民纷纷加入“让位行动”,学校周边10余处停车场,共1800余个车位向新生家长开放。
这一暖心举动,不仅缓解了新生报到当天的交通压力,更展现了一座城市对大学新生的欢迎与包容。
市民主动“让位”,无疑为新生和家长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传递了城市的温度。然而,在为这份善意点赞的同时,我们亦需思考:一个真正高效、有序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新生报到日,究竟该如何打造?它或许不应仅仅是社会单方面的“爱心输出”,更应是一场由校方科学规划、社会适度支持、学生自主参与的多方“双向奔赴”。
首先,社会的支持需要从“自发让渡”走向“有序协同”。市民主动让出车位所体现的社会温情固然珍贵,但依赖零散的善意难以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模式。真正理想的状态,是城市管理与大学招生部门之间建立常态化的联动机制。例如,交管部门可在报到日期间,在学校周边的主干道提前设置清晰的引导标识,规划临时即停即走区域,并加强警力进行疏导;周边商圈和社区的停车场资源,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提前与校方对接,以线上预约等方式,将宝贵的停车资源精准、高效地分配给最有需要的家庭。
这种“系统性的预留”远比“自发性的让渡”更具确定性和效率,也能将社会善意更好地融入城市管理的框架之中,让其持续发光发热。
其次,校方的工作需要从“集中受理”走向“智慧分流”。传统报到当天的人山人海、排长龙景象,往往是流程设计不够优化的体现。在数字化时代,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大量前置工作“化整为零”。
许多高校已开启探索,将信息填报、资格审核、费用缴纳、宿舍选择等环节全部移至线上完成,学生到校后只需“刷脸”或扫码,即可瞬间完成身份核验,领取相关材料,将报到流程压缩至分钟级。此外,延长报到时间窗口、鼓励学生分批分期到校,也是有效避免极端高峰、缓解周边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入学体验,而这必须建立在科学管理和技术赋能的基础之上。
最为关键的是,新生的角色需要从“被动受助”走向“主动融入”。
新生报到,是新生培养独立意识、开启自我管理的“第一课”。若凡事均由家长代劳,学生反而失去了锻炼的最佳机会。校方和社会应共同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报到的主角。家长的角色则应从“代办者”,转变为“见证者”,家长学会得体地放手,目送孩子独自步入大学校门,完成一次成长的蜕变。
市民让出的1800个车位,是城市赠予学子的温暖见面礼。这份温情,值得我们珍视与感恩。而我们的目标,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更成熟、更系统、更强调学生自立的新生入学模式。
让社会的支持成为有序的协作,让校方的管理成为智慧的引领,让学生的报到成为自立的起点。如此,新生报到日才能超越短暂的交通便利,真正成为一堂关于独立、责任与成长的公开课,实现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文明、温暖的多方“双向奔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闫欣瑶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