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熙荧(台州学院)
“李某某在吗”“看一下2班孙某某”。又到军训季,这些呼喊声并非出自娱乐直播间,而是真实地回荡在多所学校的军训场上的直播。8月27日,有网友发帖投诉学校官方账号对军训学生进行“怼脸直播”,引发三千多条热议。据封面新闻报道,短视频平台上,不少民办学校正进行此类直播,将镜头对准了军训中汗流浃背的未成年人,少年的汗珠在镜头特写下闪烁,一张张稚嫩而疲惫的脸被暴露在数万陌生人的注视下。教师举着手机在方阵中穿行,应网友要求大声呼喊学生姓名,特写他们最狼狈的瞬间,将庄严的教育仪式变成了一场供人消遣的网络直播。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表演。然而在这场荒唐的直播盛宴中,学生成了被消费的对象,教育者成了流量的同谋。某校工作人员自豪地宣称直播人气高达“五六万人”时,恐怕早已忘记了教育工作的初心。在这场“驯猴式直播”中,那些被特写镜头捕捉的年轻面庞,变成了吸引流量的道具,成了数字时代的“教育商品”。
面对质疑,有校方轻描淡写地回应“并无不妥”。这种敷衍态度背后,暴露的是教育功利化的倾向——为了招生宣传和学校曝光度,不惜将未成年人作为吸引流量的筹码。当教育者不再思考教育的本质,而是盲目追逐流量带来的潜在利益,教育的主体性便已宣告沦陷。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赤裸裸的招生营销被包装成了“教育创新”的模样。直播军训被美名曰“展示教育成果”,实则却是一场对未成年人尊严的公开处刑。在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一些学校正在将学生物化为宣传工具,将教育现场变为营销战场。
教育者的镜头应对准哪里?不是汗流浃背的狼狈相,不是强颜欢笑的尴尬瞬间,而是思考时紧锁的眉头,是突破自我的喜悦时刻,是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值得珍藏的细微变化。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隐私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将面部信息列为敏感信息。但这些条文若不能转化为教育者的伦理自觉,就永远只是纸上的空文。真正的教育创新,应当是对学生尊严的更深层次呵护,而非更精致的技术侵犯。教育者需要明白,有些镜头永远不该开启,有些边界永远不容逾越。
那些被镜头粗暴捕捉的年轻面庞,终将在时间中长大成人。但被侵犯的尊严、被消费的尴尬,是否会成为他们心中难以愈合的创伤?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展示什么,而在于守护什么。当最后一个直播镜头关闭,当最后一串流量数据消失,真正值得珍视的,是那片不容侵犯的成长净土,是那个永远尊重学生尊严的教育理想。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胡熙荧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