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东旭(湖南大学)
日前,广东湛江有家长反映,4日凌晨自己上夜班、两孩子单独在家时,被当地村委会等工作人员上门抽血。8月7日,属地街道办人员称,系突发有基孔肯雅热情况需排查,3日晚上门时孩子曾称近日有发烧,工作人员就此事联系家长沟通抽血,但家长不配合,因涉及公共安全,故联系民警联合上门工作。街道办人员称,已联系儿科医生上门并与家长沟通。目前霞山区卫健局已介入。 (8月7日 《新京报》)
街道办回应迅速,卫生部门也确实多次拨打监护人电话。工作人员反复强调“所有行为都根据上级要求,合法合规”,并解释当时为疫情防控关键期,抽血是必要手段。从表面来看,这套说辞构成逻辑闭环——疫情告急、事先通知,但是程序正义背后的细节值得推敲。
公权力的扩张冲动之下,公民权利显得脆弱。工作人员称“合法合规”,但未能指明具体的法律条文,强调已经“尽到了通知义务”,但只是拨打电话且未接通,单亲母亲受夜班规定,不能带手机,无法接收到通知;以“公共安全”为由忽视未成年人医疗需经监护人同意的法律原则,以“小朋友同意”为托词。可身穿制服者凌晨出现在家中,已是一种“威慑”性暗示,即使出发点是为了公共安全,此举本就对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
这件事当对基层治理有警示:未成年人在深夜被陌生人抽血,造成的心理创伤远超短暂的头晕,事后虽然有儿科医生上门,但是伤害已经造成。其次,社区对单亲家庭等弱势群体缺乏温情,母亲上夜班且无法携带手机,女儿打电话自然得不到结果,社区对此家庭的情况似乎是一无所知,否则怎仅采取电话通知?是否可以考虑其特殊情况,采取社区通知的方式,或者联系母亲所在单位。
疫情防控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确非零和博弈,面对湛江基孔肯雅热的形势,快速反应确有必要,但倘若工作人员多一点耐心,尝试多渠道联系监护人;倘若身穿制服,出示证件,减低未成年人恐惧。这些“倘若”看似细节,却正是权力谦抑的体现,也是公信力积累的必要——否则日后不法分子岂非可以轻易乘虚而入?
霞山区卫健委已经介入调查,此事件应当给我们一些提醒——公权力边界要厘清,权力背后也要多一些人情味。疫情防控固然重要,但若是以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安全保护者反而成了伤害者,这本身就是对公共安全的一次伤害。法治社会的进步,正是对权力是否越界的审视和矫正,我们应该对此引以为戒,即使目的正确,手段也要经得起法律的拷问。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舒东旭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